吳惟慶
摘 要:筆者通過一年時間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并將勵志理念滲透到日常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中,使學生發(fā)生極大的轉變,本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簡要介紹筆者勵志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旨在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勵志教育;學生成長;轉變
一、學生實際情況
(一)學生個人情況
高二學生方同學(化名),男,高一下半學期轉到筆者班上,轉學原因是父親工作調(diào)動,因此與父親離開原本的城市,來到X市生活,方同學的性格存在多樣性,剛剛來到新班級有些拘謹,不喜歡與同學們交流,隨著學生之間互相了解,方同學活潑開朗的性格突顯出來。方同學在之前的學習成績良好,在班級中排名中上等,體育和文藝方面頗有才華,因此是轉學前學校中的“風云人物”。
在學習方面,方同學比較聰明,學習很少下苦功,高中以前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由于高中各項課程的難度提高,導致方同學的成績有所下滑,但總體成績比較好。在課堂中,方同學有些“小聰明”,所以課堂上較為活躍,在教學中接話現(xiàn)象較為普遍,同時,通過筆者的觀察,方同學在學習中比較隨性,對教師的好惡會應影響其學習程度,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教師,課堂上會表現(xiàn)出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導致其學習成績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學生家庭情況
方同學的父親是一名轉業(yè)軍人,方同學小時候是由母親照顧和管理的,父親轉業(yè)后,無法接受過于“個性”的兒子,因此父子關系比較緊張,方父對方同學的期望值很高,由于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方父對兒子較為失望。方同學在成長中,由于父親方面的情感缺失,比較早熟,在很小時就能夠照顧母親,基于上述原因,方同學的性格較為強勢,與班級中的其他學生相比,存在明顯的叛逆心理。
二、勵志教育措施和效果
(一)利用小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筆者班級一直采用小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習,對方同學進行觀察和了解之后,鑒于方同學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筆者為方同學選擇了一個適合的小組,方同學的性格過于強勢,具備一定的叛逆特點,其所在小組的組長是一名學習成績和德育水平較高的女學生,該女學生的性格較為文靜,學習態(tài)度認真,是班級的生活委員兼語文課代表,將方同學調(diào)整到該小組之后,筆者與小組組長進行深入的談話,該生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方同學改掉自身缺點,并在小組學習中督促和激勵方同學。
在教師和組長的努力之下,方同學在高二上學期有了一定的轉變,首先在學習上較為認真,能夠遵守基本的課堂秩序,同時接話現(xiàn)象明顯減少,與小組內(nèi)成員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原本一些不喜歡的科目也能認真學習。
(二)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信任關系
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和諧關系,筆者班級的其他同學與筆者關系較好,除卻課堂教學之外,我們師生之間更加傾向于朋友關系,筆者利用微信建立師生溝通群,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與我溝通和交流,同時筆者也非常樂于與學生們溝通。方同學剛剛轉學時,筆者也希望能夠與其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但是由于方同學的叛逆心理較重,對教師存在一定的排斥,因此與方同學進行交流時,可以明顯感覺到方同學態(tài)度比較敷衍,肢體和表情表現(xiàn)得有些不耐煩。
為了獲得方同學的認可,筆者通過2個月的時間,不斷的對方同學進行鼓勵,同時以平等的語氣同方同學進行溝通,2個月后,可以明顯感覺方同學對筆者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方同學會主動向我尋求幫助和意見,筆者利用勵志教育理念來與方同學進行溝通,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養(yǎng)成反思的好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三)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情況
在與方同學家長進行溝通時筆者發(fā)現(xiàn),方父對于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在家庭教育中,“嚴父”形象對方同學的影響過深,方父對兒子的教育太過嚴格,導致父子之間的關系緊張,父親幾乎沒有贊揚過方同學,導致方同學在面對父親時,心理比較自卑。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進行了家訪,家訪目的主要是轉變方父的教育理念,并為方父提供了幾本有關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和勵志教育的書籍,希望方父能夠了解方同學目前的心理特征,并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采用平等、激勵的方法來教育方同學。另一方面,鑒于方同學與方父交流時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筆者積極與方同學家長溝通,并將方同學一年來表現(xiàn)向方父進行交流,著重介紹了方同學的成長,幫助方父看到兒子的努力和改變,引導家長正確的鼓勵方同學,從而改善方同學的父子關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生的性格和習慣會受到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的影響,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家庭背景來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手段來激勵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改掉生活和學習中的缺點,利用勵志教育理念來啟發(fā)學生,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俊杰.淺談學生的勵志教育[J].新課程·中旬,2015(3):21.
[2]黃萍輝.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分析[J].才智,2014(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