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梅
摘要: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受益終生,而小學生處在人格素質的養(yǎng)成階段,其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形成,在未來人生軌跡中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來提升其德育素質,也是極其重要的,家長和學校社會都應該作出積極的努力。本文旨在通過探究如何促進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來達到提升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行為習慣;小學生; 德育素質
一.德育素質的內涵
德育素質的養(yǎng)成需要通過德育教育得以最終實現。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分教育,受教育者在此基礎上認識、體驗、積極實踐,從而形成正確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品德和自我修養(yǎng)的一種教育活動,內容上包括思想、政治、法紀、道德、心理健康五個方面,教育方式分為家庭德育教育、社會德育教育和學校德育教育。通過德育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方式,形成一種做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育素質。
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德育素質之間的關系
行為習慣會反映出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而這個教育不全是學校的文化教育,也包括了對學生思想的教育,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學習知識的能力有多強,而是需要從做人做事的角度出發(fā),全面的看待綜合能力。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的具體形式,德育素質需要從小培養(yǎng),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得到熏陶,逐漸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德育素質的內涵,但是卻可以通過對其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慢慢使其了解,當正確的習慣養(yǎng)成,德育素質也就植入了一個人的生活。
三.家長對孩子的教育
(一)為孩子樹立明確的道理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接觸事物較少,對于許多事物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孩子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家長在講解的同時應該主動的向孩子講述相關的道理,如果是正確的,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如果是錯誤的,就應該及時禁止,并且在日后碰到時多次反復進行講解,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對于較為枯燥的道理更是需要時間去接受,因此需要家長保持良好的耐心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教會孩子如何去做從而養(yǎng)成習慣。
(二)時刻規(guī)范孩子的日常行為
在雖然小學生日常中較長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但在家長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規(guī)范也是不可忽視的。家長應該明確孩子在家中的行為是否正確,例如在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電視,就是需要嚴厲禁止的,因為如果在兒童時期吃飯不認真,長大后在正規(guī)場合也會有影響,從而降低其在他人心中的素質水平。對于孩子的說臟話行為,也要明令禁止,小孩子的比較喜歡模仿他人,在學校里,很可能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老師在學校并不能隨時看管學生,因此很可能沾染不良習慣,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努力培養(yǎng)孩子使用文明用語的好習慣。
四.學校對孩子的教育
(一)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整體把握
首先應該增強教學隊伍人員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建設,各級學校工作人員應關注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把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放在和教學重要性相當的位置,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正確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應該對自身的行為作出規(guī)范,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認真學習《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在思想上規(guī)范自己,時刻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對學生錯誤的行為習慣積極指出,并認真糾正使其改正。教師應該堅持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陪養(yǎng),不可半途而廢,將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加以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滲透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思想,小學生的記憶力和領悟力有限,需要不斷提醒,加深印象,才能在其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的工作思路、方法、途徑和機制,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得到有效提高,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師德來影響學生的行為,從小事入手,影響學生德育素質。
(二)細化對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目標教育
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細節(jié)入手,時刻注意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學校要以《小學生行為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基本要求,不斷細化具體內容,結合學校所在位置作出具體調整,例如在農村的學校,應該格外注意學生日常的衛(wèi)生習慣,因為農村家庭對衛(wèi)生的重視程度較低。如果在城市的學校,則更應該注意學生在校園生活過程中的攀比行為,城市中的家庭生活條件普遍較好,學生從小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難免會產生和其他同學的攀比行為,因此就應該更重視對學生攀比行為的糾正。還要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年級較低的小學生對于任何事物的了解都比較缺乏,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對各種事物作出講解,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年級較高的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價值觀,對于許多事物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只需要對他們的某些行為作出更正。在次過程中盡量加強規(guī)范之間的關聯性、連續(xù)性和銜接性,使各個年級對學生的培養(yǎng)形成鏈條,將這些習慣的培養(yǎng)切實落實到對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
(三)將行為習慣培養(yǎng)和德育素質教學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應該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日后生活的益處,并且讓學生了解德育素質的重要作用,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在思想的層面積極接受,主動改正自己不正確的行為習慣,最好能夠做到主動詢問正確的習慣是如何養(yǎng)成的并努力實踐。學校應該進行專門的德育素質教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再次強化學生對德育素質和習慣的認識,增強內心對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認同感。
結語:德育素質教育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重要的教育之一,通過對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使德育素質形成,是一種更加便利但也十分必要的方式。在對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對行為習慣的糾正,有利于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德育素質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教養(yǎng),也會給人以最直觀的人格展示,在未來的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十分重視小學生德育素質,運用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實現德育素質的養(yǎng)成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隋海霞.春風化雨潤童心—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4.
[2]陳旭,曾欣然.現代品德情景測評與德育實驗研究[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