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葉
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客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堵養(yǎng)學牛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p>
關鍵詞:小學語文;關系處理;方法探討
當前似乎又現(xiàn)出另一種傾向:語文教學中重要文性而輕工具性理解和訓練等。我想這些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我們在語文教宇中缺失了辯證觀點的指導,顧此失彼,丟了西瓜撿芝麻,失去了語文教學中應有的平衡與和諧。長久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從而導致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偏低等問題。為此,語文教學做出了深刻的變革。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客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堵養(yǎng)學牛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彼?,要提高語文教學實效一定要辯證地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一、感悟與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感受、“體會”、“感悟”、“理解”、“領悟”、“體驗”、“品味”、“推想”、“探究”等等。上述詞語都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特點,都是為了達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它們不會也不能對學生獲得語文能力發(fā)生直接作用。語文教學最終都要使學生獲得識字的能力、習作的能力以及口語交際的能力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訓練”?!墩Z文課程標準)在多處避開了“訓練”一詞,是針對語文教學現(xiàn)狀而做出的變通處理,并非完全否定“訓練”。事實上,《課程標準,又在多處表述了“在實踐中學習”的硯點。即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觀點,從一個更寬泛的視角肯定了訓練的價值,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并非不要訓練,而是要避免將“訓練”絕對化,片面化。語文教學中的各種訓練活動應具有綜合性:訓練的目的是否正確,訓練的要求是否恰當,訓練的步騖、方法是否科學,訓練的效果是否良好,重視創(chuàng)造性,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的創(chuàng)新。加強人文性,即在訓練活動中創(chuàng)設人文氛圍,伴隨情感活動,使“訓練”有趣、有味、有的、有效。
在教學活動中,認知過程和訓練活動常常是交錯進行的。有時在認知基礎上的訓練會使訓練目標更明確,方法更得當,效果更好。有時訓練又可握進認知深化和鞏固認知的成果。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首先是一種工具,是人們用來交際、傳承、積累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還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語文的人文性,正是在社會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展觀出來的。語文學科教學的人文性。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在心靈碰撞、情感的激蕩、生命的吶喊中,在學習語文、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充分展現(xiàn)的。這既體現(xiàn)了語文的價值,也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梢哉f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更強調(diào)血肉交融、心靈溝通、精神感悟和情感交流。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目標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反映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評價語文教學主要看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了沒有,統(tǒng)一得怎么樣。審視教學過程,主要看是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看學生掌握工具性的過程是否體現(xiàn)了人文性。同時也要看在體現(xiàn)人文性的過程中)是否促進學生更好地拿握語文工具。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三、學生主體與老師引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 展的主體”。這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的明確表述。
然而,在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主體地位的口號下,削弱了老師作為教學活動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課堂上看似活躍,好像學生很主動,而實際常常是學生脫離課文,夸夸其談,海闊天空,弄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教師不加引導。有的學生離開課文的主旨,背離正確價值觀去戲說語文。歪批正題,美其名為“求異思維”。這些所謂的“主體性”,其實是在“主體性”的幌子下曲解主體,誤導主體,閹割主體,或使主體莽莽撞撞、無功而返,或使主體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最終恰恰是失落了主體。
活動中的學生主體,不能離開“教師主體”孤立地論述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同為主休,又互為客體。當前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不是要削弱老師作 為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而是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應具有以下基本能力,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1.面向全體學生,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2.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的能力,4.優(yōu)化教學過程,善于調(diào)控教學過程的能力。5.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巧于點撥的能力。6.注意教學反饋,善于評價學生的態(tài)度、方法、習慣、效果的能力。
正確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擺正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發(fā)揮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補互促、教學相長的作用,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四、于討論中形成獨到見解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思維也需要老師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比如在《狐貍與烏鴉》這一則寓言中,就可以對狐貍有一個全面的分析,普遍的學生都會認為狐貍很狡猾陰險;但是狡猾的狐貍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聰明,聰明的人才能吃飽飯。但是狐貍欺騙烏鴉是不可取的,這樣可以引申學生思考,做人要腳踏實地,勤勞務實,不勞而獲是可恥的。所以故事的一方面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事物是具有兩面性的,在否定一樣事物的同時也有肯定的一面。另一方面故事傳達出來的東西就是鼓勵人要實事求是,認真踏實。
小學生對社會存有很多的未知,擁有一顆好奇心是學生最難能可貴的東西,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用活躍的方式代替無聊的傳授講評敲開學生的思維之門,靈活巧妙的變換授學方法,和思路,讓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得以保持,相互合作是完善自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在新課程實施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困惑并不奇怪,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和解決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能用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去看待這些關系,不走極端,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在舊民新、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繼承與改革中扎實地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