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惠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在每次作文時都想寫、樂寫?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思考的問題。從游戲作文角度來闡述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文。
關鍵詞:作文游戲;寫作興趣;素材
我發(fā)現班里的孩子普遍都害怕作文。在孩子們的眼里,作文就是“攔路虎”,寫作文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為什么會這樣呢?我一直在教學中反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為習作的素材,而被迫放棄課余時間去參加各種興趣班的學生,生活顯然是枯竭的,習作也必然是枯竭的。要知道干涸的、枯竭的思維是不可能寫出流暢、律動的文字來的。
這該怎么辦呢?值得慶幸的是,我是個愛玩的老師,在一次次帶著孩子們游戲的過程中,我有了觸動。于是我嘗試著將游戲作文帶入到我的課堂上。
一、“作文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寫
記得我?guī)Ш⒆觽冞M行的第一次作文教學是《我眼中的自己》的游戲。上課伊始,我在學生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端來了一盆清水,為了設置懸念,我將臉盆用布包裹得嚴嚴實實,只留一個邊角讓學生觀察。
游戲中,學生依次上講臺掀開布角“偷偷”地觀察臉盆里究竟裝了什么。我要求孩子們不許將“秘密”告訴他人。孩子們都“鄭重其事”地上臺“認真”觀察。同時我也提醒孩子們留心觀察大家上臺前和下臺時的表情有什么異樣。在整個過程中,我會及時地做一些定格處理,但又不影響孩子們玩游戲的快樂心情。如,當看到一名學生剛觀察完就捂著嘴跑到座位上蒙頭大笑的時候,我就立即讓他的同桌說說他的表情和動作,從“皺著眉”“捂著嘴”“捧腹大笑”到“忍俊不禁”“莫名其妙”,無論是動作還是心理,孩子們都描述得恰到好處。
游戲結束,當我掀開遮布,所有的學生再也忍不住,都哄堂大笑起來……臉盆中只有清水,可是你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是水,有的說是盆底,有的說什么都沒有看到,還有孩子說看到了自己。面對這樣的場景,我下了明確的指令,讓孩子們觀察全班學生的表情、動作并思考此情此景下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就這樣,點面結合的游戲描寫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們描述得栩栩如生,從孩子們即興的文字中,我們讀到了童真,也感受到了一份由心底里發(fā)出的快樂。
二、“作文游戲”,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素材可寫
記得在一次語文課堂上無意和孩子們分享了自己兒時玩的游戲,對于整日圍著電子產品玩游戲的孩子們來說,丟沙包、跳房子、抓石子、拍糖紙等古樸而又遙遠的游戲激發(fā)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于是,我“突發(fā)奇想”地給孩子們組織了一場名為“穿越20世紀”的游戲嘉年華,并借此作為一次作文游戲教學的活動。
在游戲的過程中,我提醒孩子們注意觀察大家的表情和動作。在孩子們的“生拉硬拽”下,我也給孩子們示范了抓石子的基本玩法,孩子們的眼光隨著我的石子不停地起起落落,嘴里不時地發(fā)出驚嘆聲??吹酱朔榫?,我隨即讓圍觀的學生描述我抓石子的玩法以及圍觀同學的表現,孩子生動地描述:老師手中的石子仿佛一個個小精靈,在無聲的指揮下跳落到老師手中,不早不遲,不偏不倚,剛剛好!多么細致的觀察,多么生動的描寫,有趣的游戲,不僅讓孩子樂在其中,也讓孩子文采飛揚!
課文中的作文與游戲作文相比,孩子們都喜歡后者,但在游戲作文的課堂上也存在著各種問題。
問題一:重視學生的“口頭草稿”
游戲就是要讓學生玩得盡興,但玩過之后的“說”則更為重要。引導孩子如何表達好游戲內容一直是我作文課上要處理的重點。每一次的作文游戲之前,我都會擬寫一篇范文,并將孩子們重點要寫的段落多寫幾個版本,在孩子們進行口頭描述時,我可以隨時點撥并幫助孩子斟酌他們的語句。可是游戲中孩子們總是玩得不亦樂乎,往往一遇到“說”總是顯得不夠積極?;蛟S是因為我在引導學生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上處理得還不夠好。
問題二:課本習作與游戲作文有效結合
與課本習作相比,孩子們更喜歡我自己安排的游戲作文。如何將兩者有效地結合到一起,讓孩子們都喜歡呢?這又給我?guī)砹诵碌睦Щ蟆S浀迷谏险n本習作《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時,恰巧當天學校臨時開了一個緊急會議,習作中途被打斷,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因為我的臨時離開,給了孩子們前所未有的“良好體驗”,那一次的習作,絕大部分的孩子寫得都很出彩。
這唯一的一次“無心插柳”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對于課本中的既定習作,只要我們用心揣摩,同樣可以別出心裁。但每一篇既定習作究竟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我們的游戲作文無縫對接,還值得我在教學中認真揣摩。
愛玩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孩子們在游戲中釋放天性,開拓思維,積累素材。通過游戲,我們讓孩子們學會了解生活、觀察生活;通過游戲,我們讓孩子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通過游戲,我們讓孩子們在習作時有了一吐為快的沖動;通過游戲,我們讓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作文,原來如此簡單快樂!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張中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