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梅
【摘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作為專門的德育課程,不能以簡單的知識傳授為主,只有開放課堂,遵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睦砟?,以活動為載體,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體驗和感悟,才能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習慣和道德品質,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關鍵詞】立德樹人 社會實踐 活動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95-02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耙粤⒌聵淙藶楹诵牡男W品德課程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是指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從實踐層面通過課程優(yōu)化整合,探索建立小學品德教育一體化的課程體系,通過開放課堂,各種活動有機結合,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認識生活,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以兒童實踐體驗活動為主,學校、家庭、社會相聯(lián)系的教學開放課堂。
一、從課內走向課外,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
面對傳統(tǒng)課堂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學生往往感到厭煩。學生沒有學習的激情,有的只是無奈,而實踐性的品德課程可以避免這些弊端,讓學生自己成為活動的主體,能從實踐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享受到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所以他們能在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學習真正的知識,獲得真正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隨著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認識和了解,他們變得積極主動,也對周圍很多的事物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和興趣。
我們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結合課本相關內容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迎著徐徐的春風,我們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去“尋找春天”;踏著夏天的熱浪,讓孩子們參加夏令營鍛煉自己;伴隨著秋的腳步,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中去探尋秋天的變化;沐浴著冬天的雪花,孩子們在堆雪人、打雪仗中體驗冬天的別致。學生在“實踐”“考察”“探究”“合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把我們的課堂由課上延伸到課下,由校內拓展到校外,不僅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同時還培養(yǎng)了他們親近自然、關注家鄉(xiāng)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傳統(tǒng)的德育課程內容抽象化,德育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存在口號化、概念化現(xiàn)象,缺乏針對性和感染力;課程實施片面化,重視了德育理論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等。
活動是培養(yǎng)能力的載體。為此,我們課題組根據(jù)學生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封閉的課堂引向了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與此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同學間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如在《我的地盤我做主》主題活動中,一年級的孩子學會了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等,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體驗,從而鞏固了課堂上形成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通過“系紅領巾比賽”“我是家務小能手”評比活動, 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在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參與家務勞動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勞動、自立自強的品質。
三、少先隊活動扎實有效,德育課程得到有效整合
少先隊是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對配合學校實現(xiàn)德育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針對以往德育課程的德育目標交叉錯位、層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的特點,我們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進行有序整合,在不同年級設計富有針對性的活動課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以及時政方面的內容都讓我們在少先隊陣地活動中尋找到了有效載體和實施方法,使品德課程與少先隊活動得到有機的整合,增強了活動的實效性。
為了提高學生學校主人翁意識設立了紅領巾示范崗,孩子們通過模擬和體驗一天示范崗活動,深切感受到紀律在集體活動中的作用。國旗下演講成為學生品德課堂的有力補充,例如,安全教育日、感恩教育活動、學雷鋒活動、國家公祭日等各種重大活動的前期宣傳發(fā)動和后期活動總結,我們都通過國旗下演講作為重要途徑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
四、在勞動中收獲人生,為良好品德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只有經歷勞動的艱辛,才能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有了“汗滴禾下土”的感受,才能有“粒粒皆辛苦”的領悟。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再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勞動實踐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
開心農場,種植希望,收獲人生。學校開辟了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命名為“開心農場”,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責任田。以往課堂上的教育是說教式、碎片化的,孩子們的勞動品質參差不齊,而在勞動基地的活動過程與效果都是外顯于老師和同學們面前的。從種植施肥到除草澆水,學生在勞動中用手做、用耳聽、用眼看、用心感受,了解了冬瓜、南瓜、黃瓜、草莓等一系列的蔬菜水果的生活習性,認識了盆栽、花卉的生長規(guī)律,既收獲了勞動成果,增長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勞動能力,美化了校園,更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成了學生心目中名副其實的“開心農場”。
踐行立德樹人,培養(yǎng)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自主體驗、自主感悟和自主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認識清晰化,培養(yǎng)了積極的道德情感,樹立了堅定的道德信念,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真正實現(xiàn)了知情意行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華占偉.立德樹人,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J].教書育人,2014(5).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