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亞
[關鍵詞]歷史教學;基本要求;教學方法
當今我國正在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為貫徹這一方針我省進行了課程的改革,在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興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學生只有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充滿熱情地去學習研究,才能真正學會學好。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不僅要有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對待學生民主平等的意識,尊重愛護學生,而且要具備專業(yè)學科的能力;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實際生活中的各項能力。這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轉換教學方法、教學途徑和教學思路。
一、 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一)教師要有豐厚的專業(yè)知識
歷史專業(yè)知識是指教師在日常歷史教學過程中,直接作用于教育過程的實用性知識。分為教什么的知識和如何教的知識,以及更加寬領域的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要有廣博而堅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我們既了解自然科學,也了解人文科學,又能掌握高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教育技術,將多種知識融于教學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有積極向上的求學心理和遠大的抱負。
要有先進的教育科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知道“教什么”,還要知道“怎么才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學會所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理論知識上能高瞻遠矚,能指導具體教學中的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確立科學、實用的價值觀,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教師對學生的洞察力,以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明顯、最大化。先進的教育理論對扎實的學科知識起到理論性的指導作用,基礎文化知識對教育理論和學科知識起到烘托的效果。
(二)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
1.教師怎樣運用教學技巧來實現(xiàn)教學成果的最大化,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教學技巧是指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活動、有效控制課堂氛圍和學生的注意力的持久性,使教學活動順利完成的教師行為方式。
2.我們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技巧有:提問導入技巧、情景過渡技巧、巧妙教學方法的運用技巧和讓學生課堂小結的技巧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等等。教師可以用歷史題材的影片導入、可以用歌曲導入、詩詞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等,總之不論什么方式,都要讓其起到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或明確學習目標的作用。如情景過渡技巧,通過情景,教師提出問題一定要有層次感,要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難,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使班級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樣既體現(xiàn)了國家新課標下素質教育要求的整體性,又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主體性作用。
3.教師要有培養(yǎng)學生會學習的能力。當前的教育要求教師要有讓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己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廣泛而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習慣、好學而深思的學習習慣、獨立而靈活的思考能力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采用類似的教學方法,長期堅持以后,自然而然學生逐漸就會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三)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教育工作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教書,傳授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可以將專業(yè)知識所學順暢而到位準確的教給學生;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道德,正確的觀念,規(guī)范的習慣。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品質的完善,而且具有強烈的示范性和影響性,對學生有表率作用,對社會也會有重大的影響作用。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有教育事業(yè)的道德、對學生的道德、對教師群體的道德和對自己嚴格要求等。教師高尚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新型人才,而新型人才的出現(xiàn)靠發(fā)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進行需進行課程改革,所以當前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為國家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而去努力拼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二、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運用新思路、新方法進行教學
(一)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和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首先,在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除適當講一些歷史故事外,教師主要是要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領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要尊重后進生人都有自尊心,后進生也不例外,并且他們的自尊心更加脆弱,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并在同學們面前公開表揚他們,幫他們樹立自尊和自信。
(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注重提問技巧,多運用討論法。為養(yǎng)成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技巧。教學不僅是教學生會,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在教學中啟發(fā)引導學生去思維,讓他們參與到其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多提問學生,而且要提問出水平,注重提問的技巧。通過各種巧設的提問,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為了能及時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在課堂中應注重講練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在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進行突出講解后,應設置相對應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以便及時反饋。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要盡量采用有啟發(fā)性的生動的新材料,以激發(fā)學生的練習欲望。同時要注意到練習的多樣性,既要題形多樣又要手段工具多樣,也可采用師生問答、辯論、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使整個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討論并思考理由,從學生回答此題的情況就能反映出學生興趣調動程度和掌握理解概況和教師應注意補充糾正的地方。
(四)鑒于歷史事件問題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解題時一定要認真細致,切不可馬虎大意,有時稍不認真,甚至一字之差導致錯誤。通常注意的一些問題:如選擇題的細微差別,一定要看情問題,細致分析,尋找答案之間的微小差別;非選擇題對一些歷史材料要判斷其考查方向,做到答題有據,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一方面確保答案的正確無誤,另一方面要強化審題環(huán)節(jié),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總之,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全面多樣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需要我們百倍付出和努力,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