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
【摘要】小學數學的整理復習課有這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卻是目前課堂教學中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照本宣科,以練代講的現(xiàn)象很多。而整理復習課是要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構建知識體系。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整理復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61-01
小學數學的整理復習課有這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卻是目前課堂教學中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多數教師對于整理復習課不夠重視,復習教學僅僅關注學生各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大量的“練習”代替復習中的整理,忽視學生系統(tǒng)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忽視知識網絡框架的構建。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要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把教學過程轉變?yōu)閷W生、教師、教學內容和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經歷和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并形成學會學習的能力。
整理復習課是打破平日授課人為的課時壁壘,將一類知識通過彼此的聯(lián)系,梳理成體系,并找到知識歸因,與原有知識合并、對接。完善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整體認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整理復習課不僅僅是一個復習的作用,還是一個升華的作用,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過程。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任務:第一、要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做到“點連成線,線連成片,片成體系”。第二,要對學生學習缺陷進行彌補,實現(xiàn)查缺補漏。第三,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復習能力。下面就結合我課堂教學,談一談對整理復習課教學策略的一點思考: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要生動有趣
在進行數學課程復習的時候,教師僅僅只是讓學生回憶本單元或者是本學期學的知識點。雖然這樣的復習方法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的復習,但是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參與性不高,調動不起來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自然小學數學的復習教學效果就不那么盡如人意了。因此對小學數學整理復習課的導入,教師就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盡量的切合知識點多的復習課程,同時要應該讓學生對于復習課還是抱有足夠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對數學復習課引入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點,讓學生被這個有趣的點吸引。一般可以用故事激趣法、游戲導入法、聯(lián)系實際法、開門見山法等。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好的帶動學生去對所要整理復習的內容進行深化的理解。
例如故事激趣法,在六年級下學期進行運算率的整理復習課時,可以上課一開始,就給同學們講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他的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目:1+2+….99+100=?同學們都老老實實地埋頭計算,只有聰明的小高斯很快就報出了答案:5050。問同學們誰知道高斯是怎么做的嗎?當學生發(fā)現(xiàn)他運用了運算定律從而使運算簡便時,就可以揭示課題,開始進入復習環(huán)節(jié)了。
二、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要體現(xiàn)學生自主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現(xiàn)實的特定操作過程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經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復習課傳統(tǒng)的復習模式是教師提問學生答、教師羅列學生抄、教師歸納學生聽、經常臺上“暴風驟雨”,臺下“風平浪靜”的情景。
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就是“整理與復習”中的“理”,此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整理與復習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理”環(huán)節(jié)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于知識體系的再搭建再完善。應該給學生留出思維活動的空間、時間,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究,關注學生個性化的認知方式。課上組內研討、班級交流、構建知識體系是組成“理”環(huán)節(jié)的一般步驟。
例如教學“正比例與反比例”單元整理復習課時,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學生帶著課前老師布置的對于這單元內容的整理作業(yè)進入課堂。在簡單的明確本課的整理任務后,進入到組內研討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四人為一小組,把自己在課前整理的內容在組內交流,達到查缺補漏的作用,完善各自的整理內容。接下來是班級交流,小組派代表用實物展臺展示小組整理作品,這時就發(fā)現(xiàn)有的小組是用單元課題“正比例與反比例”作為整個梳理圖的“根”,但是有的小組卻是以“變化的量”作為整個梳理圖的“根”。此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辯論中明晰概念的本質。最終大家認為正反比例都是在變化的量的基礎上開始的深入研究,他們都是變化的量,所以本單元的知識梳理圖應該以“變化的量”為“根”。當全班達成共識后,再完善自己的整理。
通過這種小組互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小學數學整理復習課程中養(yǎng)成一個總結歸納的好習慣,同時能夠鍛煉每一位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
三、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要精心
有效的練習是提高復習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也容易習題過多、過全。導致學生陷入無邊無際的題海中去,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反而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通過平時的監(jiān)測,對學生有個基礎性的分析,設計習題時不應該“眉毛胡子一把抓”。針對易錯點設計一些聯(lián)系生活的綜合性習題,或者設計一些對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有幫助的題,或者是具有發(fā)展性的習題。
五年級在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之后,一些學生經常把兩個概念弄混淆。當遇到具體實際問題時,不知道是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還是求長方體的體積。尤其在求表面積的時候,還經常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去求。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苦惱和困惑的。在對以上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時,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帶米尺到課堂。量一量你自己課桌的數據,并計算出課桌的表面積與體積。還可以實際計算一下文具盒的表面積和體積。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不但能在實踐中加深對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理解,同時也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數學有用”的美好的種子。
整理復習課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回頭看”的過程,便于知識的不斷吸入,最終構建成知識網。六年級總復習中《圖形的運動》一課的練習中,可以設計如:“平移、旋轉、軸對稱這三種運動方式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有沒有應用過”,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回憶平行四邊行、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應用過圖形的運動知識,回憶起圓柱體是由長方形旋轉一條邊而來的,圓錐體是直角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而來的。這樣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不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有利于學生頭腦中知識網絡的形成。
六年級總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整理復習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不用長方形做“根”,你還能想到用什么圖形做“根”,并用數據驗證你的猜想。像這樣考慮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設置的習題,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是有好處的。
總之,在溫故而知新的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系統(tǒng)構建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高效輕松的整理復習課永遠是每位數學教師的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