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都需要被開發(fā)出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知識轉換的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體。不斷的增加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對于知識的學習以外,還應當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體現出來,真正的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不完善,思維能力差,同時由于小學數學知識的特殊性,教師應當充分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當注重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由此可見,小學課堂是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戰(zhàn)場,所以一堂好的數學課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能夠丟失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材用文本語言形式呈現跳躍性知識影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思維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語言的種類又很多,如肢體語言、口語和書面語等等,教師在進行問題描述的時候盡量應當使用口語,這樣同學們接受起來就會相對容易一些,但是口語在表達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可以適當的利用書面語言對內容進行講解。尤其是在講授概念的時候,由于概念的語言準確性比較高,所以教師在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的時候不能夠準確的描述概念的意思,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解釋書面語言,使學生能夠理解概念的準確含義。比如,《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認識》一課中,對于公理“兩點能且只能確定一條直線”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講解,教師如果僅僅是通過語言對這一概念進行描述,同學們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這時候可以利用一些教具,或者引導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一下,讓學生親身經歷這個建模的過程,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自己動手驗證過的真理往往更加能夠被同學們記住。小學數學中有很多內容設置的時候具有一定的跳躍性,學生們不能夠連續(xù)的掌握,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時候教師應當及時的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了解,有針對性的補充一些內容,幫助學生們在跳躍的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在小學數學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對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梳理,將其分類整理,便于上課講授。國外的一位學者將知識的種類分為兩類,分別是顯性知識以及隱性知識,小學數學的教材中包含這兩類知識,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并不完善,思維能力處于較低的階段,所以并不能夠將顯性知識中的隱性知識挖掘出來進行學習,這時候就需要借助教師的力量幫助學生們學習和總結。教師將課本中的隱性知識挖掘出來,給同學們講述,是同學們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結合起來學習,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新課標下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對學生起到組織和領導的作用,使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自己去理解和發(fā)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而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
(二)小學數學教材的學科結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制約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材所呈現的知識具有本學科特有的結構和特點,如抽象性、概括性、知識間轉換的跳躍性和知識排列的復雜性等,教師應對這些結構和特點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學生本身具有自己的認知結構,也有其知識體系,但是由于年齡限制學生的知識體系以及認知結構尚不完善,所以在進行授課過程中這兩者的差異性也直接導致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受到限制。
(三)小學數學知識的繁雜性增加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難度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學習十二冊數學教材,小學數學知識呈現出繁雜、晦澀的特點。經過研究發(fā)現,小學數學的課本內容并不是按照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排列的,但是課本的知識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忽略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串聯,不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認知結構不能良好的構建。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溝通前后知識的結構化聯系
由于小學數學的教材在內容設置方面存在一定的跳躍性,所以將教材內容轉變?yōu)榻虒W內容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知識進行處理,熟練的掌握教材內容,并理解教材內容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認知結構。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復習和提前預習,引導學生將前后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
(二)溝通教材結構和學生思維
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思維水平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但是如果沒有教師能夠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們學習的欲望就會降低。同時學生們由于思維發(fā)展的局限性,對于事物的認識還處于直觀、具體的階段,抽象的事物是認識不到的,所以教師們在進行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應當要結合實際情況,方便同學們進行理解和記憶。所以教師應當在理解課本知識的同時,將課本上的知識轉變?yōu)閷W生們可以接受的內容,同時有計劃的使學生們將前后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tài),增加想要學習知識的欲望。
(三)化繁為簡,發(fā)展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會因為經驗不足而忽略了知識的繁雜性和學生思維的具象性。小學教師在授課之前應當對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處理,如果不進行加工一味的照搬書本上的知識就會導致學生不能夠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不利于形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建立。由于小學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晦澀難懂,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當講究策略,不能將知識簡單粗暴的處理之后直接交給學生,應當將知識串聯起來,系統(tǒng)的傳授給學生。
三、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充分展開簡潔跳躍的知識,將隱藏其間的隱性知識展示給學生;其次,溝通教材結構和學生思維間的聯系,實現知識和思維的轉化;最后,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梁油油. 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2016(06):141.
[2]錢冰.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4(S2):453.
[3]高連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2014(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