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玉春
【摘 要】素質教育強調(diào)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其中美落實到學科上就是音樂、美術這兩門藝術類學科。音樂代表的是聽覺美感的培養(yǎng),而美術代表的則是視覺美感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從美育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談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音樂的教學工作。
【關鍵詞】高中音樂 教學探究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69
音樂在我國各階段的教學設置中都有所涉及,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受教育程度的加深,音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占據(jù)的時間和精力比重逐漸減少。尤其是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教師和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直接將絕大多數(shù)的精力都放到了考試涉及學科中去,對于音樂、美術等非考試性科目的重視度有所下降,甚至是達到了忽視的程度。音樂作為一門學科始終存在于我國各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并且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開展,在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音樂作為一門體現(xiàn)“美”的學科其對于學生素質培育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重視。因此作為新時期的高中音樂教師,我將以自身的教學實際體會為基礎,具體談談素質教育背景下該如何實現(xiàn)高中音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并讓高中音樂和其他學科完美配合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態(tài)度
我國曾經(jīng)長期處于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切為了考試,分數(shù)代表一切。所以在考試至上觀念和高考選拔人才制度雙重體制的影響下,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通常僅僅將參與考試的科目作為重點。音樂這一類非考試性科目不但不會得到師生的重視,反而會被認為是浪費教學時間的一種科目,因此在素質教育實行的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心理上消除對于音樂這一類非考試性學科歧視態(tài)度,從而引導學生重視音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美育的作用。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從自身出發(fā)樹立起對于音樂這門學科的尊重。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眾多,而相對應的每一門學科分到的教學時間有限,這就導致很多學科尤其是考試性學科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學時不夠用的情況。很多任課教師在此情況下最先想到的就是占用音樂、美術這一類非考試科目來彌補教學時間不足,所以作為音樂教師,我們第一步的任務就是明確拒絕此類要求,明確“可以借但一定要還”的教學原則,從而保證音樂這門學科的教學時間,讓學生一步步適應上音樂課,然后才能從內(nèi)容入手讓學生認識到音樂課的重要性。
其次,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和其他考試學科的教師采用同樣的教學標準來要求自己。雖然音樂不在考試設置學科行列里,但任何學科都存在一定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所以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嚴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每節(jié)課需要教授的內(nèi)容做好分類,確定教學重點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及和學生的互動策略,這樣才能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做到方式靈活、內(nèi)容有趣,讓學生能通過音樂課學到一定的知識,進而轉變學生觀念中上音樂課等于浪費時間的學習認知,進而一步步引導學生認可音樂課,最后主動參與音樂課。
二、學科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不同的學科知識內(nèi)容不同,所存在教學目的也各有特色。對于高中音樂來說主要是通過歌曲等聽覺相關的內(nèi)容給予學生聽覺上的享受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作為一名高中音樂教師,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任務是要從學科角度出發(fā),充分發(fā)揮音樂的學科魅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了解相關的音樂知識,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情趣。
首先,在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知識的傳輸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學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進行基礎知識的傳輸,一步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學科思維,也就是所謂的“量變帶來質變”。對于任何學科來說課堂教學最為基礎的內(nèi)容就是通過教師作為傳輸媒介,利用最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間接經(jīng)驗的傳輸,幫助學生最為高效的獲得相應的知識累積,進而為自主學習能力的建立打好基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可以通過歌曲教學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人事跡的介紹,讓學生明白音樂背后的故事,繼而對于音樂情感的體悟更加深層化,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思維奠定基礎。
其次,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教師要開始有意識的通過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審美情趣。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音樂背景介紹讓學生聽某些音樂或者學唱一首歌,這樣學生在了解創(chuàng)作故事的基礎上跟容易進行情感的帶入,從旋律、歌詞等意象和直觀等兩個層面對于所學歌曲進行情感的體悟和美的發(fā)現(xiàn)與捕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討論式教學,即讓學生集體盲聽一首曲目,尤其是不帶有歌詞的純音樂,僅僅是通過旋律來體悟音樂情感,然后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自由陳述自身的心得體會,由于不同學生思維審美的角度不同,也就導致不同的審美結果,不同審美之間的碰撞和交流更容易拓寬學生美的體驗渠道,進而在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學科間相互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聯(lián)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lián)系,所以對于學科之間來說也不存在絕對的孤立狀態(tài),而是相互促進甚至是取長補短的,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不能進行孤立教學而是要和其他學科相互呼應,相互促進。
首先,通過音樂美的體驗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身心的放松。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操陶冶,情感美化類的學科,而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不穩(wěn)定階段,也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大的階段。通過音樂的美育作用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精神上的暫時放松,從而為接下來緊張地學習續(xù)添動力。
其次,音樂教學還能夠達到消除學生負面情緒的作用。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在日常學習和與人交往過程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矛盾進而引起負面情緒的累積。但在日??旃?jié)奏的學習中很難找到機會發(fā)泄,而音樂課堂則通過聽覺為渠道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盡情釋放情緒壓力的環(huán)境,以音樂為導線幫助學生釋放情緒上的負面力量,從而實現(xiàn)身心的凈化,避免學生人格障礙的出現(xiàn)。
總之,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要時刻謹記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考慮問題,和其他學科密切配合,充分發(fā)揮音樂的美育作用,為學生身心的陶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