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莉
[摘 要]低年級閱讀教學因為受到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與其他學段的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尋語言奧秘,讓他們品析涵泳語言;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釋放他們的天性;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策略;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9-0036-01
目前,雖然語文教學取得較大的進步,但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舊存在著學段目標模糊、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策略失當?shù)谋锥?。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低年級文本的特點以及學生內在的認知規(guī)律入手,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低年級閱讀教學效率。
一、探尋語言奧秘,品析涵泳語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生命個體的意識深處,都存有一個根本性的需要,那就是期盼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钡湍昙壍膶W生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總喜歡探究自己未知的領域,探尋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內在的認知欲望,引領學生歷經(jīng)一段探尋語言奧秘的發(fā)現(xiàn)之旅。如,蘇教版的《螞蟻和蟈蟈》中的第二自然段,很多語句學生一讀就懂,而文本的奧秘就隱藏在“有的……有的……個個……”這一獨特的句式結構中。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的內部的聯(lián)系,同時也體悟到句子的表達效果。隨后,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朗讀,使他們深切感知主人公的個性特點。
2011年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語用”教學理念,即將閱讀教學的重心聚焦在文本的語言形式上,引領學生探尋課文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和句式結構之美。作為具有探究欲望的生命個體,兒童對文本所蘊含的價值資源有著天然的洞察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時空,引領學生品析感知、探究規(guī)律,并積累語言,習得表達的秘妙,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促進語言的悅納。
二、正視個體差異,釋放學生天性
生命個體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學中教師不能也不應該回避。只有正視這些差異,并將之視為閱讀教學的起點,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目標設定、策略選擇,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使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如,在教學《云房子》一文時,一位教師就采用了“聽寫生詞—細品文本—練說表達—學寫生字”的板塊結構,凸顯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但由于過于四平八穩(wěn),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不高。而筆者在教學時,首先對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檢查,了解到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生詞、熟讀了課文;然后,針對這篇課文童話故事的體裁特點,設置了以讀故事、講故事為核心的教學板塊,將學生帶進文本故事中。這樣,使學生的角色發(fā)生變化,化身為自由自在的小鳥。在教師引領下,他們開心地想象說話,自由地思考寫話。整節(jié)課學生興趣高漲,思維活躍,將故事講述得繪聲繪色。
教師根據(jù)對基本學情的了解,重新選擇了教學內容,尤其是對課堂教學板塊的調整,改變了機械僵硬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自由自在的閱讀。這樣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了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三、遵循認知規(guī)律,參與學習歷程
2011年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應以歷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己任。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相機選擇角色朗讀、情境表演、小組合作、游戲活動等方式,讓學生親歷文本的情境,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一文時,教師就根據(jù)學生喜歡小動物的特點,選擇了游戲的方式引領學生參與學習。首先,教師以猜謎的方式引出課文中的三個主人公,并相機板書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隨后,教師根據(jù)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的特點,在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置了角色朗讀的板塊,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如,有的學生在讀“好好睡上一大覺”時沒有讀好,教師進行調侃式的引導:“你看好了,這樣才能好好睡上一覺,才能睡得安穩(wěn)??!”同時,進行范讀。最后,在學生熟讀之后,教師組織了情境表演,為學生營造出真實可感的氛圍。學生在表演中形成了真實的認知,完成了對文本語言的體悟、內化和運用,真正走進了文本人物的世界。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通過自主朗讀、角色分讀、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學生的身心浸潤在文本的世界中,真正經(jīng)歷了學習的過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對低年級閱讀教學,因為受到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原始經(jīng)驗和認知規(guī)律,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