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英+王琪
摘 要 浙江某高職院校以學情調查為切入點,在校內普遍實施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其中,就學質量調查以學生參與為核心概念,建構了包括學生學業(yè)目標與規(guī)劃、就學行為與體驗、就業(yè)預期等系統(tǒng)指標體系。調查發(fā)現,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趨勢;二年級學生課堂教學參與、課外自主學習都有較大提升空間;二年級學生的課外活動參與和一年級新生的活動計劃較為一致,活動質量有待提高;二年級學生的就學體驗評價相比新生和畢業(yè)生都較低,二年級學生的就業(yè)預期與畢業(yè)生實際就業(yè)情況有較大差距。為此,高職院校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并以就業(yè)壓力和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投入;課堂教學中加強基于教學互動的教學設計,課外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空間;重點扶持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的社團類型,拓展學生求知活動平臺。
關鍵詞 高職院校;就學質量;學生調查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6-0045-06
《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規(guī)劃(2014-2020年)》明確將建立健全職業(y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作為建設的重點任務。高職院校在準確把握辦學工作實際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建設適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內部質量評價制度及工作體系,不僅是提升院校內部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基礎,也是提升院校競爭力的關鍵。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中,學生調查是收集學生評價、意見的高效工具。學生調查在時間維度上可大致劃分為“入校調查”“學習過程調查”“離校調查”三類,在指標完備、調查程序完整的情況下可以形成“生源輸入—在校學習與生活過程—學習成果”這一完整的鏈形結構數據,為綜合考察大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投入——產出”過程提供豐富的信息,也為學校進行教育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控和系統(tǒng)分析、改善學生服務等相關政策決策提供數據支持[1]。
浙江省某高職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內實施包括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三大模塊的學生跟蹤調查。本文以其中就學質量調查的實踐探索為例,介紹項目的理論淵源、指標設計與調查結論等,以期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監(jiān)控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就學質量調查的理論與實踐綜述
(一)理論基礎:學生的參與投入是考察大學生就讀經驗質量的核心內容
學生在何種程度上參與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活動是直接決定學生大學體驗與成就的關鍵,佩斯(C.Robert.Pace)、阿斯汀(Alexander Astin)和喬治·庫(George.D.Kuh)分別使用學生的“努力質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學生參與理論(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和學生投入概念 (Student Engagement)闡述類似的思想,并以此為基礎研發(fā)了相應的問卷工具?!皩W生參與”或“學生投入”一方面強調學生在就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強調對學生學習活動經驗的綜合理解。作為研究學生就學經歷的整體思路,這類概念可以將學生在校生活中許多獨立的因素整合到一起,既觀察學生的態(tài)度也描述學生的行為,既關注課堂上的學習投入和其他學習活動,也考察課外各種非學科學習的經驗,已經成為高校監(jiān)控教育過程依據的一個核心概念[2]。
佩斯提出的學生“努力質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概念集中體現在他所研發(fā)的《大學生經驗問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中。佩斯認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除了依賴院校提供資源設施、教學項目、激勵措施與評價標準,學生努力的質(quality)、量(amount)和范圍(scope)也是重要因素。佩斯提出的“努力質量”是相對于投入時間的一個質的指標,體現在學生利用校園資源、設施和機會的過程中對資源的獨立開發(fā),為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技巧的提高所付出的認知努力,以及參與活動、社交主動性等等[3]。
20世紀80年代中期,阿斯汀綜合弗洛伊德的“心力貫注”(the investment of psychological energy)和學習理論的“任務時間”(time on task)要素[4] ,建立了學生參與理論,首先將學生參與定義為“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投入的心理和體力的總和”。參與不僅僅是心理狀態(tài),更是心理狀態(tài)的行為表現,因此參與的內涵包括學習投入、師生交往與同伴互動中表現的行為和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個體因素。該理論包含五大基本假設:參與投入是學生對各種目標對象(任務、活動、人)的心理和體力雙方面投入;參與投入是一種持續(xù)性努力,不同學生在同一教育活動上參與程度不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目標的參與投入程度不同;參與投入具有質和量兩方面特點,既強調專注程度也強調參與時間;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成果與參與的質量呈正相關;教育政策或實踐的效果與其是否促進學生的參與投入相關[5]。
之后一直有學者對學生參與給出自己的解釋,如美國《全國大學生投入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的領導者喬治·庫(George.D.Kuh)在佩斯和阿斯汀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煉了“學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學生投入”概念的基本假設是學生的高參與度和高校的教育實踐、高校所創(chuàng)造的條件緊密相關,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可以提升學生在技能和情感方面的發(fā)展。該概念包涵雙重要素:一是測量學生在學習或其他教育相關活動中的投入(個人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與精力、與同伴群體的相處情況、與教師的互動情況等);二是測量高校通過資源配置、教育政策、學術項目(新生體驗課程、專業(yè)課程、教與學的方法)等創(chuàng)設校園環(huán)境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力度[6]。
(二)實踐意義:學生調查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質量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學生投入的測量主要通過學生調查實現。運用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對就讀經驗的評價和反饋是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代表性方法和技術。由于學生規(guī)模激增,傳統(tǒng)的依靠師生交流了解學生信息、幫助學生成長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戰(zhàn)。管理者需要在院校層面通過學生調查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在學習投入、滿意度等方面的信息,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管理和改革。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引發(fā)的教育質量管理模式轉變,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學生調查成為美國、日本、英國等許多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美國《加州大學本科生經歷調查》(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 ,UCUES)、佩斯開發(fā)的《大學生經驗問卷》和喬治·庫領導的美國《全國大學生投入調查》是代表性的測量工具[7]。作為教育管理科學化的重要工具,學生調查對高等教育政策制訂、高校管理和質量監(jiān)控等各個層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我國高校學生調查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發(fā)展迅速,一方面是因應大眾化時期教育質量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國外高校和學者前期的理論摸索和經驗積累。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周作宇教授將《大學生經驗問卷》引進漢化為《中國大學生就讀經驗問卷》,自2002年起對國內23所高校進行了調查,建立了初步的數據庫并公布了部分研究成果[8]。2006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開始在北京市高校開展“首都高校教育質量與學生發(fā)展狀況”年度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參考了美國《全國大學生投入調查》、加州大學《院校合作項目之大四學生調查》(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College Senior Survey, CIRP-CSS)、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大學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Policy, CRUMP)的大學生調查和臺灣地區(qū)的高等教育學生問卷調查[9]。2007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美國《全國大學生投入調查》的漢化版“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NSSE-China),隨后在清華大學等全國27所本、??聘咝i_展調查[10]。2011年,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湖南大學加入了SERU國際調查聯(lián)盟[11]。
綜上,從調查所覆蓋的范圍來看,國內已有的高校學生調查主要以本科生為對象,反映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特點和學生群體特征的調查仍有待探索。
三、高職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的指標體系建構與實施技術標準探索
基于國內外學生調查的研究與實踐發(fā)展趨勢,浙江省某高職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內實施學情調查。調查分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三大模塊。其中,二年級就學質量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學生的學業(yè)目標與規(guī)劃、就學行為與體驗、就業(yè)預期等方面系統(tǒng)考察學生的就學質量。學生在學期間的計劃預期、行為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反映;學生對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所做的直接體驗評價更是不容忽視的高等教育質量因素。就學質量調查的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從專業(yè)興趣、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信心、時間管理、活動參與、社團參與、領導職務等方面,考察二年級學生的就學質量;其次,從大學滿意度、分院滿意度、專業(yè)滿意度、教育教學滿意度、就學預期達成度、學校忠誠度、學校推薦度、學校氛圍特質感受等方面考察二年級學生的就學體驗;最后,從未來工作要求、起薪期望、就業(yè)單位類型預期、就業(yè)前景預期等方面,考察二年級學生的就業(yè)預期。
調查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高職教育特點體現在指標建構中,如學生的教育教學滿意度包括教學質量、學生事務、制度設計、資源與環(huán)境四大類指標;教學質量指標大類中又將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基礎課教學和專業(yè)課教學等做了相對獨立的問題設計。
就學質量調查以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并采取多種技術手段保證問卷作答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第一,問卷題項主要為選擇題,且強制答題者回答完整方能提交,因此數據缺失和異常值情況較少;第二,調查采用普查的形式,符合調查樣本要求的學生全部參與;第三,調查要求學生用學號登錄調查系統(tǒng),從技術上保證了調查對象的真實性;最后,調查對象為二年級在校生,參與調查時他們入學已滿一年,對大學生活有較為深刻的體會,且與學?;拥脑竿^為強烈,因此作答的真實性較高。
四、高職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的發(fā)現與啟示
本文擷取2014年度浙江某高職院校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中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行為、課外活動、就學體驗、就業(yè)預期的部分結果,并與同年新生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的相關結果進行對比,管窺高職教育教學現狀,嘗試分析其中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學習動力分析
研究從專業(yè)興趣、學習目標、學習動機3個方面對比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發(fā)現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趨勢。
首先,與新生專業(yè)興趣調查數據相比,二年級學生中對所學專業(yè)非常有興趣或比較有興趣的比例較低,興趣一般和有一點興趣、沒興趣的總體比例更高,見圖1。
其次,二年級學習目標調查顯示,二年級學生中希望自己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比例與新生基本持平,希望升本的比例明顯較低,而僅希望順利畢業(yè)的學生比例較高,見圖2。
再次,學習動機調查顯示,未來過上美好生活的預期、拿到畢業(yè)證書、父母的期望、挑戰(zhàn)/提升自我、就業(yè)壓力是二年級學生較強的動力來源。與新生相比,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受到更多外在壓力的影響,價值訴求較為現實,而且對學習動力來源的感受較弱,見圖3。
(二)學習行為分析
學習行為調查顯示,36%的學生表示從不或很少在課堂上提問或參與班級討論,59%的學生在課外從不或很少與他人分享學習收獲,80%的學生從未或很少有他人在課外指導自己學習的情況,82%的學生很少到圖書館或自習室學習。上述數據提示,學生課堂教學參與、課外自主學習都有較大提升空間,見圖4。
(三)課外活動分析
從活動參與和社團參與兩方面來看二年級學生的課外活動情況,發(fā)現學生的課外活動質量仍有待提高,詳見圖5、7。二年級學生的活動參與調查顯示,學生對兼職、參與社團、實習和社會實踐、報考專業(yè)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社區(qū)服務或志愿者5項活動的參與意識較高。實習和社會實踐、兼職、社團參與、社區(qū)服務或志愿者活動均為大學生接觸機會較多的活動,且參與門檻較低。由于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報考專業(yè)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是許多專業(yè)學習的“標準配置”。因此上述活動在學生當中的認知度較高。
然而,學生對海外學習、參與學生會/團委/社聯(lián)/社區(qū)的競選和任職、參加各類文藝或體育比賽、遞交入黨申請書、參加各類學術、專業(yè)或設計競賽等活動參與意識不高。這類活動對學生的經濟條件、專業(yè)知識技能、文體特長、社會工作能力等方面有較高要求。學生對這類“門檻”較高的活動“望而卻步”可能是條件篩選的自然結果,但我們仍需積極為學生具備參與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培育環(huán)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另外,對比新生的活動計劃可以發(fā)現,二年級學生的活動參與和一年級新生的活動計劃較為一致,見圖6。
學生的社團參與調查顯示,參與興趣愛好類、自治類的人數較多,而參與公益服務類和專業(yè)學習類的人數較少。
(四)就學體驗分析
我們嘗試從就學滿意度、學校忠誠度等方面分析二年級學生的就學體驗,發(fā)現二年級學生對就學體驗的評價相比新生和畢業(yè)生均較低。
1. 就學滿意度
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問卷中均設置了針對大學整體、分院和專業(yè)的滿意度調查,題目選項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對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賦值5、4、3、2、1,從滿意度均值來看, 高職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就學滿意度呈現微弱的兩頭高、中間低情況,見圖8。
學校忠誠度調查能夠進一步印證就學滿意度的調查結果。調查顯示,31%的二年級學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一定或者可能不會再次選擇本校,相比新生略高(25%),見圖9。
(五)就業(yè)預期分析
從就業(yè)單位期望、起薪期望兩個方面分析二年級學生的就業(yè)預期,發(fā)現學生的就業(yè)期望值與本校學生的實際就業(yè)情況有較大差距,見圖10、圖11。
就業(yè)單位期望調查顯示,21%的學生希望到事業(yè)單位就業(yè),18%的學生希望到外資/合資企業(yè)就業(yè),17%的學生希望到國有企業(yè)就業(yè),17%的學生希望到民營/私營企業(yè)就業(yè),14%的學生希望到個體戶就業(yè)。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同年的應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調查顯示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單位類型分布為民營/私營65%、外資/合資9%、事業(yè)單位8%、個體戶7%、國有企業(yè)5%??梢姡瑢W生對就業(yè)單位類型的期望與本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實際流向有較大差距。
學生的薪資期望與實際情況同樣存在差距。二年級學生起薪期望調查顯示,20%的學生起薪期望在2000~2999元,36%的學生起薪期望為3000~3999元,11%的學生起薪期望為4000~4999元,15%的學生起薪期望為5000~5999元。然而,同年應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調查顯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畢業(yè)生占總數的78.8%。
五、結論與啟示
(一)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以就業(yè)壓力和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投入
與新生相比,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弱化、外部化的趨勢。二年級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對專業(yè)的認識批判性增強、學業(yè)期望值降低,表現之一就是學習積極性下降。同時,學生感受到的外在壓力如家庭期望、就業(yè)競爭在增加,隨著畢業(yè)時間的臨近,這種壓力會更大。因此,我們一方面要警惕部分學生因為無興趣、無目標、無主動性而陷入對學習厭倦、逃避的狀態(tài),從價值引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另一方面應以職業(yè)、人生規(guī)劃為著力點,引導學生客觀對待就業(yè)壓力和就業(yè)競爭,以壓力和競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引導學習投入。
(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基于教學互動的教學設計,在課外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空間
調查顯示,二年級學生課堂參與、課外自主學習有待提高。對此,應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基于教與學交互作用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通過分層次、小組化等形式,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更多條件,促進學生課堂行為的轉變;另外,可以嘗試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如在教學中“有統(tǒng)有放”,在課堂教學時間管理有效、對學生的自學效果監(jiān)督到位的前提下,壓縮課堂教學時間,給予學生學習、實踐如何挖掘教育資源、自主學習的機會。
(三)重點扶持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的社團類型,拓展學生求知活動平臺
文藝、體育興趣愛好類社團是高校傳統(tǒng)社團,一般數量較多;而具有較強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學習類社團一向發(fā)展數量和規(guī)模較為有限。學習類社團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拓展求知領域的重要活動平臺,如何從經費支持、場地供應、指導教師和社團干部管理等方面對這類性質的社團提供有針對性的鼓勵政策,是未來在社團管理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2][7]張勁英.大學本科新生學業(yè)成就之影響因素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13.
[3]Pace,C.Robert.Achiev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 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82:3-6.
[4]Pascarella,E.T.,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5,2:53.
[5]Astin, A.W. Student Involvement: A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40(5): 518-29.
[6]Kuh,G.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2001.
[8]周廷勇,周作宇. 高校學生發(fā)展影響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48-55 .
[9]鮑威. 未完成的轉型——普及化階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與學生發(fā)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32.
[10]羅燕,海蒂·羅斯,岑逾豪.國際比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測量——NSSE-China工具的開發(fā):文化適應與信度、效度報告[J].復旦教育論壇,2007(7):12-18.
[11]龔放,呂林海. 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參與差異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問卷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