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海燕
摘 要:課堂學生活動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和起點。設計的無效或低效都無法達到課堂學生活動的有效開展。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還有不少教師受傳統的影響,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存在著種種不足,致使課堂學生活動不能有效的開展。在分析了傳統的教學設計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有效設計課堂學生活動的原則和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活動;有效設計;原則策略
一、傳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目中無人
傳統教學觀念認為:教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有些教師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會把自己在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要問的每一個問題,包括學生要說的每一句話、回答的每一個答案也都詳詳細細地寫進教案里,當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未按教案預設的答案來回答時,教師就會想方設法地把他“引導”到預設的答案上來。結果,由于在教案設計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猶如“目中無人”,這種教學注定是低效甚至無效教學,不利于學生活動的目的“讓學生學會、會學甚至樂學語文”的實現。
2.教學設計封閉僵化
傳統的教學設計,把課堂教學內容都具體地細化到教案里,課堂教學過程被簡化到純粹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這種以教案為本位的封閉性教學必定會導致教學的僵化,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過于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真正有效的生成。
3.教學設計背離教學規(guī)律
近年來,由于電腦的普及,不少學校的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是從網上直接下載教案拿來抄,很少考慮這樣的教案是否適合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學生,只覺得它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又能省去自己思考的麻煩,就會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自己的教案上,“寫教案”成了“下教案”“抄教案”。更有甚者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先上課后補教案”的現象。部分教師往往是課上了幾星期,教案卻沒寫過一篇,一直到學校例行檢查教案時才在前兩天“拼命地補抄教案”。
于是從原來的“寫教案”到“下教案”“抄教案”,再進而惡變?yōu)椤把a教案”,這種教學上弄虛作假的現象已經使教師誤入了歧途,完全背離了教學的初衷,更喪失了課堂教學設計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策略
1.研讀課標是前提
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對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起著無可替代的具體指導作用,它對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框架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提出了教學、評價、教材運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等方面的實施建議,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梢赃@么說,衡量一個教師有沒有具備現代教師特質,首要標準是有沒有具備掌握、理解和運用課標的能力。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活動要有方向、有目的、有效率,教師必須熟悉課標的要求,研究課標所表達的內涵,這樣才能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游刃有余。
2.了解學生是起點
初中語文教師對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有了研讀課標作為前提,可以說為良好的課堂學生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教師也不能脫離實際教學,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還必須考慮到具體的學生。為了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優(yōu)化,教師不僅要了解所教課程的標準,還要了解學生。
所謂的了解學生,不僅指了解學生在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發(fā)展特點和他們的興趣愛好、天資情況、特殊需要等,最重要的還是指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技能、知識和語言水平。所以,我認為課堂學生的活動設計要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
3.用好教材促發(fā)展
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學生活動上,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到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反復研究審
視,對教材所蘊含的特質進行重新梳理,要讓學生理解、領悟教材,教師必須自己先要理解、領悟教材。研讀過課程標準后的老師會更清楚教材是教學的范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課堂中的師生,只有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才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師生都要認識到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不僅僅是吃透一本教材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手中的教材并不是最終學習的內容和目標。
因此,教師和學生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有必要樹立新的教材觀,主動地、合理地、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
4.明確建構任務
相對于過去的教學設計而言,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將由形式變?yōu)榫唧w的、可操作的行為,即要明確各個活動的任務(或者說是小目標)是什么,并要具有可操作性。一節(jié)課的課堂學生活動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的小活動組成的,這些小活動的編排必須符合邏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并具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唯有這樣,才能使課堂學生活動的組織前后連貫一致,既活潑又科學,既開放又嚴謹。
5.學法指導要明確陶行知先生曾經描述過世界上的三種
教師
第一種只會教書(拿學生來配書本);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是教學(拿書本來配學生);第三種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由此可見,教師要注重學法的指導。如在開展課堂學生小組合作活動時,教師就需要明確地指導學生“如何開展有效自學?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如何進行問題展示?如何整理學習筆記……”通過學法的明確指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
值得說明的是,學法指導應貫穿課堂學生活動設計的始終,且并不是籠而統之地在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上寫上本節(jié)課的學法是“討論、合作、探究”就完了,它一定是要具體的、可操作的,并且貫穿于學生求知的過程中。
6.有效的評價機制是保障
當前,在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不會仔細地考慮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大多僅僅是評估下整體的活動印象。教師這種模糊的、無目的,而且和自己的教學目標脫離的評價,往往帶來對完善教學計劃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課堂教學效率沒有促進作用,還有些教師意識到評價的作用,專門設計了看似細致卻繁瑣而標準不明確、操作性不強的評價。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構建好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機制,在實施教學設計時,就能進行有效的評價行為,進而能幫助學習者更清楚地了解學習過程、了解自己,從而使學習者變得更有能力,也有助于他們的長遠發(fā)展。
總而言之,有效的課堂學生活動設計是課堂中學生活動的基礎和起點。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學生活動時,要綜合考慮影響學生學習成功的各要素,設計的課堂學生活動既要符合課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學生最優(yōu)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M].吳文侃,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04.
[2]鐘啟泉,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