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達
摘要:《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應注意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讓兒童了解科學探究涉及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使他們能運用這些過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問題,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挑戰(zhàn)性,進而熱愛科學。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不僅僅是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更為重要的還是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有“究”才有“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此,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
一、優(yōu)化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人就是一個導火索,這樣才能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動機,對所呈現的科學知識表現出積極的認知傾向與行為,使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漲的學習熱情與振奮的智力狀態(tài)投身于探究性活動中,這樣才能為探究性活動的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多媒體導入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教學內容制作成精美的課件,使學生的視野里充斥著新鮮而有趣的事物。多媒體形象逼真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絢麗多彩的文字這些都可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眼球,使得他們眼前為之一亮,對多媒體產生濃厚的興趣,專注于多媒體,從而進人學習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
(二)生活背景導入
科學課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的影子。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來學習,是現代教學的重要理念。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講教材,而是要將學習的空間向豐富的生活延伸,走進生活、回歸生活。既要讓學生調用生活經驗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同時又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
二、激發(fā)主動探究的熱情
獲得知識固然非常重要,但掌握知識的過程更為重要,因為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留出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思維、任意猜測,教師從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和積極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從而轉化為學習研究的能力。例如在“聲音的產生”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各種辦法使保鮮袋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從而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問題,使學生能感受到科學現象在身邊的出現,引發(fā)其善于思考的熱情。進行教學“電磁鐵”時,在完成電磁鐵制作后,讓學生充分猜想,大膽提出問題,如“什么因素決定著電磁鐵的磁力大小?”“電磁鐵是否存在南北極?”等問題,然后教師通過一步步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由于這些問題是自己提出的,學生的探究過程也會更加積極。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從而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
三、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對于身邊發(fā)生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教師應該利用這一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如,我在教學地球內部有什么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們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首先使用一種顏色的橡皮泥做一個小球當作地核,之后施用另一種顏色的橡皮泥將小球包裹起來作為地幔,最后用第三種顏色的橡皮泥包裹在最外層作為地表。這樣學生們就得到一個三層包裹的球體,為了讓他們更好的觀察地球內部結構,我們讓學生用小刀切去球體一個三角,從而直觀的對地球內部結構進行觀察。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在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了知識,也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教會他們從不同視角來看問題。
又如,我在講《電和磁》的內容時,首先向學生提問: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家家戶戶的生活都離不開電,那么大家知道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和好處呢?學生們立即開始交頭接耳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有電可以在夏天的時候開空調,有的學生說有電可以洗熱水澡,還有的學生說有電可以讓機器運轉……這時我再要求學生思考:大家知道電給我們生活會造成哪些危害嗎?當有人觸電時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學生討論之后我請幾名學生上臺模擬了有人觸電后應如何搶救,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在學生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了發(fā)展,通過課堂活動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積極性。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只有學會觀察,才能獲取更多直觀的信息,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推動學生展開探究性活動。如果學生不會觀察,無法獲取信息,那么就無法展開探究性活動,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觀察,在觀察中積累豐富的知識,以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在學習氣候與季節(jié)這一內容時,我收集四季具有典型代表的圖片與視頻等,在課上進行播放,學生都知道是四季的圖片,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觀察。此時就需要我們對學生加以引導,可以就描寫春天的圖片采用問答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然后讓學生自己來進行夏秋冬的觀察,并讓學生回憶自己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印象,課后讓學生就其中的某個季節(jié)來寫觀察日記。這樣的活動集學生的觀察、語言與思維于一體,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觀察,為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深化課外的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既是小學科學學習的方式,也是學習的目標。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小學生的特點,聯系小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科學探究計劃,組織趣味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熱情,從而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此外,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實驗探究融入學生課堂課外的所有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真正使學生實現寓樂于探究,更高效地從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必須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積極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探究式活動,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
參考文獻:
[1]吳晶.芻議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與培養(yǎng)思考[J].科學導報,2014(5)
[3]邰書敏.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必不可少的科學探究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