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后娣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要想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教師就應當重視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科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本文就從理解、運用、思維與審美四方面出發(fā),對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階段正是夯實語文積累大廈的關鍵時期,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全面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而課堂實踐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實施途徑。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應以人為本為聚焦中心,既整體重視聽、說、讀、寫、思,又重視課內外一體化的全面教學,讓生動的課堂在學生思維中產生共鳴,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那么,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一、豐富理解,培養(yǎng)語感
語文課程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課堂實踐中應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積累、理解、梳理和整合,以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上的特點,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言語經驗,形成初步的語感。事實上,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是語言推敲、感悟、內省的言語實踐過程,是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學習活動過程和領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xiàn)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由于小興安嶺在祖國的東北方,大部分人沒有到過那里,因此,學生對于小興安嶺的美麗難于理解??稍诮虒W時,借助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再現(xiàn)小興安嶺如詩如畫的風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映象。在學生自讀課文階段,教師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結合畫面去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在熟讀課文階段,讓學生抓住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進行精讀感悟。例如:樹木長出新枝綠葉,寫出小鹿可愛資態(tài)的擬人句,原木像艦隊在前進的比喻句……學生在感悟出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自然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語氣去誦讀。然后“夏、秋、冬”三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感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訓練的重點。對于文質兼美的課文,要挖掘重點詞、句的內涵,悟出美妙之處、深邃之意,體會作品的意境,豐富學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
二、巧妙運用,提高語言能力
語言運用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中華民族的語言博大精深,對語言的建構的學習在學生的語言知識體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語言的建構,就是地基,地基打得牢不牢,決定了其上層建筑——語言運用的效果。因此,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是將基礎知識的地基打牢,處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就要先使學生將最基本的拼音、生字學好,然后才能逐步地進入到對語言結構的學習,進而學會運用語言。語言建構學習得越好,語言運用的效果越好;語言運用得越好,反之就更能促進語言建構的更新與進步。兩者互為因果,密切聯(lián)系,相輔相成。因此,從培養(yǎng)這項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夯實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語言的運用訓練。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多多運用,比如進行演講比賽、表演情景劇、開展辯論賽等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給學生以運用和展示的機會,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對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人教版二年級《葡萄溝》的教學目標:1)通過虛擬的情境,讓學生在情感世界里領略葡萄溝的風土人情。學會本課文中12個生字,并學會用生字組詞。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茂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詞語的意義,把握詞語的恰當用法;學習文中描寫葡萄干的句子結構和描寫葡萄架的句子,感受比喻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可用手勢表演讓學生感悟什么是“涼棚”,用簡筆畫畫一個涼棚,讓學生讀文辨析“一個個”和“一個”的區(qū)別。也可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秋季的葡萄,引導學生比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區(qū)別。(“五光十色”不僅寫出顏色之多,而且還寫出了葡萄富有光澤,非常美麗)“五光十色”還可以用來形容什么?(如燈、禮花、雨花石等)請學生用它進行說話練習,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讀、說、寫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點亮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中,學習語文,除了達到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應用于學生與人交際的目的以外,我們決不能忽視的是語文教學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與品質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語文在諸多學科當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日月潭》教學中,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豐富內心體驗,逐步提升人文素養(yǎng)。二年級學生很少有人去過臺灣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課外書或電視上對這里有所了解。課前教師要布置學生繼續(xù)查找相關資料,并拓展文本,開展“寶島臺灣知多少”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體會那里的美麗,激發(fā)學生熱愛寶島臺灣和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情感。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這種思考的能力和優(yōu)良的品質才是學生一生發(fā)展的核心,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作用,引導學生從一個漢字、一個詞語開始逐步去體會、感知語文的深刻內涵,注重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用心感受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養(yǎng)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四、感受美文,培養(yǎng)審美能力
教科書內容豐富,集社會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于一身。在課堂實踐中,應要充分利用教科書資源,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品味語言文字之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其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我們學習語言,除了培養(yǎng)學生理解、運用、傳承語言文化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會鑒賞語言文字的美,并且學會自己去創(chuàng)造美的語言。我想,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涉及到孩子對美文的賞析和學生自己的習作創(chuàng)造。這也是一個吸收、釋放,輸入、輸出的過程。學會鑒賞語言的美,是吸納,是輸入;學會創(chuàng)造美的語言,是釋放,是輸出。只有多輸入,才能多輸出。所以要多開展鑒賞活動,如開展賞詩會、鑒賞美文、讀書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缎抡n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作為外在的附加任務。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如教師在講授《麻雀》一課時,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課文中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下來而不是愛的力量?這個學生提的問題有多么深刻,然而教師始終在那兒講母愛教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最后不了了之。這樣老師的知識儲備和課堂表現(xiàn),會對學生產生多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言傳身教,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素質。如剛剛提到的那位老師,應該熟悉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把握課文表達的主旨是弱小力量奮起反抗強暴,那么學生的疑問就得到解決。語文審美的創(chuàng)造在于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的意境的能力,即寫作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認知、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要落實到語文學習實踐當中,通過實際的審美實踐去學習和鍛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重要步驟。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可以在后天教育中進行培養(yǎng),并且課堂實踐是最好的培養(yǎng)途徑。小學語文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會讓語文的學習更加富有智慧和靈性,會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小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可以豐富理解并巧妙運用語文知識,進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初步的有了自己的認知和看法,即發(fā)展了思維,也提升了審美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杭冬梅.基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J].教育.2016(7):00228-00228
[2] 曹少林.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教育.2016(12):00030-00030
[3] 劉芹.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2):41-41
[4]楊玲.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A].第四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世紀之星雜志社,2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