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娜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教學的關注度也在逐漸提升.就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shù)學而言,如何才可以與學生“貼近”就成為值得教師去思考的重點.所以,本文在分析教學可以做什么的基礎上,從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完美地闡述“蹲下身來教數(shù)學”.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蹲下身
20世紀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是目的,要以兒童為中心.那么,在教師心中,學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教學的一切措施必須服從于學生的興趣和活動,學生是決定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教學設計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如果對學生的了解不充分,教學設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實施,那么課堂上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進行不下去.
一、教師,蹲下身子來
以前,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喜歡把自己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缺乏關注學生的意識,一味地讓學生圍繞著自己轉,跟著自己設定好的思路走,對學生耳提面命,卻忘了蹲下來傾聽一下學生的心聲,這樣學生必然就失去了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變成了一種被動接受[1].其實,為師者只要輕輕地蹲下身來,放下師長的架子,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共同探索,一起交流,學習的過程會變得精彩紛呈.
二、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查閱資料時,我偶然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教師講什么不重要,學生想什么比這重要一千倍.”我想,我在上課之前可以做一下“學情調研”,搞清楚哪些是學生已經(jīng)會的,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哪些是需要教師引導、講解才能學會的.教學要精確到與學生的需求相聯(lián)系,學生已會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易混、易錯、易漏點,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講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才是上課前我應該思考的.
于是,在另一個班教學前,我進行了課前調查,針對“厘米”這個知識點,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1.你知道“厘米”嗎?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3.你能畫出5厘米嗎?
第一個問題有66%的學生回答知道,因此我在上課時直接讓學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一個1厘米之后,本來不知道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啟發(fā)下迅速地找到了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第二個問題有50%的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生活中的物體上的1厘米,這表明1厘米這一段長度在學生的腦海中是有表象的,因此我在學生體驗完1厘米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約是1厘米,課堂氛圍一下子就進入了活躍期,每名學生都有話可說.
有了這份課前調查,我就能充分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備課時我能清楚地劃分哪些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哪些需要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課堂讓我在繁雜的說理中解脫了,讓我在不斷的操作演示中解脫了.原來適當?shù)匕颜n堂讓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發(fā)揮,學生可以演繹出他們的精彩.
三、課堂,注意出現(xiàn)的混亂
“認識厘米”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長度單位,因此厘米概念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仔細的推敲,在認識尺子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明白每把尺子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我設想讓同桌兩人把自己帶來的尺子疊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得出結論,于是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幕:
教師:“請同桌的兩名同學把你們的尺子放在一起比一比,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
學生:“尺子上有小豎線.”
教師:“是的,這些小豎線就叫刻度線,下面把兩把尺子上下疊在一起看一看,小豎線能不能對準?”
5秒鐘的安靜之后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
學生:“我們的能對準”“我們的不能對準”……
我正納悶著,很簡單的道理怎么學生們得到的結論有這么大的偏差呢,于是我走下講臺,聽了聽學生們的聲音:尺子的大小不同,刻度線粗細不同,上面的數(shù)字也有大??;有的尺子是鐵的,表面已經(jīng)凹凸不平,根本不能緊緊地貼在一起;即使是相同的尺子,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課后,我靜靜回憶上課發(fā)生的那一幕,反思我的教學.
四、課后,繼續(xù)完善學習
這節(jié)課快結束時,我對學生又進行了課后調查:1.先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度,再準確地測量;2.畫一條長7厘米的線段.
數(shù)學書的準確長度是11厘米,測量結果100%正確,學生估的長度雖然不一樣,但都在誤差范圍里.這個現(xiàn)象表明在這節(jié)課中對于幾厘米的概念特別是10厘米這個長度的建立非常成功,而10厘米概念的建立是建立在1厘米、5厘米等概念建立的基礎上的,因此課前調查中的“找生活中的1厘米”這個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已有認知,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事物再去吸收新的知識就顯得特別輕松,印象也比較深刻.第二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人將長度畫錯,畫成了6厘米,13人的線段上方仍然沒有標長度.看來通過課前調查學生的知識水平,課堂上變換側重點,的確能糾正大部分學生的錯誤觀念,而通過課后調查又能找出下一節(jié)課強調的重點[2].
五、結 語
總而言之,蹲下身子來教數(shù)學,并非是教師放棄教師的“尊嚴”,而是要懂得靈活地運用自己的和藹與熱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和自己一起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董斐.我國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03):184-186.
[2]梁玉玲.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