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成
摘 要 近年來,適應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需要,國家制定和實施了高校大學生征兵政策。在落實和推進這一政策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一些亟需改進和加強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 高校大學 征兵 政策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4.01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in adapt to construct information-based troops and win information-based war, our nation have drawn up and carried on policies of encourag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join the army.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forward these policies, we have also discovered some poor aspects tha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enlisting soldiers; policy system
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贏得戰(zhàn)爭的是人而不是槍”。①軍人的知識結構、技術水平等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弱,是未來戰(zhàn)爭中致勝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兵員主要以沒考上大學的初、高中青年為主,這就造成了我國軍隊兵員文化素質和水平較低的狀況,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面對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的挑戰(zhàn),征召高學歷、高水平兵員參軍入伍,提高兵員素質,是我們必然選擇的一條道路。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高校大學生征兵政策的實施,大量高校大學生走進軍營,充實到軍隊建設的各個崗位。大學生參軍入伍有效地改善了部隊官兵的知識結構,解決了我國兵員素質較低的狀況,對于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提高軍隊信息化水平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高校大學征兵政策落實和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不斷改進的方面。
1 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不夠完善
高校大學生征兵相關政策體系的設計和制定無疑十分重要。其設計和制定水平的高低、相關內容是否全面、細致,是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性,對于能否有效、高標準地開展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從目前國家層面的政策看,涵蓋了征兵標準、基本程序、思想教育、培養(yǎng)使用、保障措施等環(huán)節(jié),在宏觀指導和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原則性的、規(guī)范性的規(guī)定。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對征兵對象的專業(yè)、學歷層次、學業(yè)成績和在部隊如何使用缺乏具體標準和規(guī)定,致使專業(yè)不對口、學習成績一般以及大量非重點高校的大學生參軍入伍到部隊,許多大學生士兵并沒有分配到與自身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崗位,也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使自己在高校所學沒有用武之地,造成了人力資源浪費,與制定和實施高校大學生征兵政策的初衷有較大落差;二是對地方制定本地區(qū)高校大學生征兵政策方面的監(jiān)管和統(tǒng)籌缺失缺位。各地方高校大學生征兵措施和有關規(guī)定有所不同,導致地區(qū)性差異,不利于統(tǒng)籌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項政策的權威性。例如高校大學生征兵的優(yōu)惠政策各地區(qū)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一般來說,經濟發(fā)達的富裕地區(qū)各項經濟補助、資助比較豐厚,比如深圳大學,2016年大學生當兵兩年可享受政府優(yōu)撫金、職業(yè)補助金8.8萬元,深大四年學費代償或免交2.2萬元,退伍復讀可享受研究生標準的生活津貼每年6000元,如讀3年就是1.8萬元,還有其他津貼和獎學金等。而有些地區(qū)則沒有。關于優(yōu)撫金如何發(fā)放、額規(guī)定各地政策也不一樣,有的省規(guī)定高校大學生士兵的優(yōu)撫金由學校所在地政府發(fā)放。而有的省則規(guī)定優(yōu)撫金由學生原籍政府發(fā)放。三是退伍時間與大學生復學時間銜接不緊密。非應屆畢業(yè)大學生參軍入伍的退伍后還要返校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學好專業(yè)知識、順利畢業(yè)是高校大學生士兵的核心利益。目前,我國現階段軍人退伍時間為每年冬季11月底,而入伍時間為每年的8、9月份,兩者恰好錯位半年,給大學生士兵返校復學帶來不便。
2 培養(yǎng)使用的相關政策不夠健全
當前我軍正處于改革調整的關鍵時期,其核心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實現軍隊的現代化、信息化,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打贏未來戰(zhàn)爭?,F代軍隊高度技術合成、高度數字化水平、高度信息化程度、高度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要求指戰(zhàn)員具備相關專業(yè)技術背景。從當前情況看,高校大學生征兵只追求高學歷,甚至部分大學生還沒有接觸專業(yè)學習即參軍入伍,對高校大學生士兵的使用、培養(yǎng)、管理缺乏相應細則。導致應征入伍的高校大學生只是呈現出學歷高、專業(yè)多的表象,而實際上在操作層面沒有達到按需設崗,按崗征兵,學用一致。一個沒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高校入伍大學生的成長過程與普通士兵沒有太大差別,從入伍基礎訓練,再經過技術培訓后充實戰(zhàn)斗崗位,從實踐操作層面上看,大學生士兵并沒有體現出明顯優(yōu)勢,同樣會耗時長,投入成本大。國家對高校大學生士兵制定了系列優(yōu)惠政策,從崗位分配、評先評優(yōu)、推優(yōu)入黨、考學提干都不同程度的向大學生士兵傾斜,容易使非大學生士兵產生失落情緒,甚至對大學生士兵產生不友好、敵對情緒,影響部隊健康、團結、友愛、純潔的內部關系,不利于部隊戰(zhàn)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另外,部隊對高校大學生士兵的管理體制不夠成熟和健全,對高校大學生士兵大量參軍入伍帶來的部隊內部關系影響缺少對策。大量高校大學生參軍入伍進入軍隊是我軍歷史上所沒有的新的現象,既要看到大學生士兵所具有的良好文化素質給軍隊帶來的積極因素,也要看到對高校大學生士兵的管理教育必然是對軍隊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挑戰(zhàn)。高校大學生士兵年齡大、經歷相對豐富、視野較為開闊、思想活躍、心理隱蔽性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成型,對他們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勢必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增強針對性、有效性。目前,一些基層帶兵干部延用慣性思維管理大學生士兵,甚至使用早已過時的“土方法”,應該看到這些“土方法”、老經驗、舊套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或許能發(fā)揮作用,起到良好效果,但是對于大學生士兵這個群體和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已經不合時宜,管理效能低下,不能有效激發(fā)和提高大學生士兵的積極性。
3 國防教育的法規(guī)制度有所缺失
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宣傳和教育是高校大學生征兵政策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高校對大學生參軍入伍認識不到位,片面以完成征兵任務為目標,并沒有把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當成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提高大學生愛軍尚武風氣的契機,缺乏了解和學習征兵政策的動力和熱情,在開展相關宣傳和教育時重視程度不夠,形成了征兵宣傳教育八月來了九月走的局面,沒有充分發(fā)揮國防教育應有的功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高校國防教育是培育大學生熱愛祖國、崇尚英雄、愛軍習武精神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然而國家征兵政策與高校國防教育的銜接、規(guī)范、指導不夠,往往形成高校國防教育和征兵政策“兩張皮”的現象。在高校中,特別是非軍警類、非軍工類高校普遍認為國防教育可有可無,與人才培養(yǎng)沒有必然聯系,開展入學軍訓走過場,開展軍事教學走形式,開展技能訓練不認真,沒有投入應有的人力和物力,國防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在低層次上徘徊。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防歷史知識淡化,課堂上對于國防歷史知識的授課和講解不夠,很多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高校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國防歷史觀;二是軍事理論和軍事知識灌輸少。高校大學生對國防和軍事知識了解少,僅限于從網上和影視作品中得到的一知半解,小初高階段,課堂教學中軍事常識幾近空白,高校階段又不能進行有效補充和加強,那么大學生就難以形成正確的國防觀念,難以形成愛軍習武的良好風氣;三是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和弘揚缺失。高校外來文化氣息充斥校園,相應地愛國主義精神有所淡化,當兵衛(wèi)國、保家衛(wèi)國情懷培育的土壤和氛圍不濃,崇尚英雄、建功立業(yè)的話題在高校鮮有耳聞。四是高校軍事訓練少。入學階段的軍訓結束后,大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再接受軍事方面的專門訓練。而掌握必要的軍事技能既是作為一名現代公民應具備基本素質,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愛軍習武、保家衛(wèi)國的國防觀念。五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教學的設備設施不夠齊全配套。從事國防教育教學要求有良好的教學設備和設施,例如行軍地圖、沙盤、射擊場、400米障礙場等。這些設備設施是提高國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物質條件。開展國防教育教學工作以來,國家及各高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財力,加強了國防教育教學設備和設施的建設。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如保障經費不足;投入跟不上學校國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需求;教學器材、設施、場地不足;難以保證正常的訓練及教學任務完成,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軟硬件不配套;教學設備更新不及時、不先進、不前沿,教學容量小,科技含量不高等。
注釋
① 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領導干部國防知識簡明讀本[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221.
參考文獻
[1] 徐敏.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學位論文,2007.
[2] 徐益.全日制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路與管理模式探討——以上海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碩學位論文,2010.
[3] 梁清榮.高技術條件下在校大學生入伍制度研究——以武警某部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學位論文,2013.
[4] 陳勝.新時期大學生征兵制度的問題分析[J].研究生法學,201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