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鋒
摘 要: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增強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加快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中等職業(yè)教育資助力度,逐步完善中職資助政策,已經基本實現免費中等職業(yè)教育,中職國家助學金標準進一步提高?,F階段,如何落實中職資助政策、提高資金效益、提升資助效果成為各級資助人員的工作重點。筆者從中職資助工作人員角度出發(fā),淺談幾點工作體會。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一、領會政策精神,把握政策內涵
中職國家助學金政策和中職免學費政策作為中職資助的主要組成部分,幾年來經過多次較大的調整和完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對政策的落實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中職助學金政策實施以來的政策演變
福建省從2007年起,逐步建立和實施中職國家助學金制度。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改革發(fā)放方式、調整受助對象、轉變助學金功能、提高補助標準等,不斷完善資助政策。
(1)從2007年起,實施“普惠性”中職國家助學金制度。從2007年秋季學期起,中職國家助學金制度,這些助學金用于資助中等職業(yè)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的在校一、二年級所有學生(含五年制高職在校一、二年級在校生)的生活費開支,資助標準為每個學年1500元①。
(2)從2011年起,改革助學金發(fā)放方式,實施“集中支付”。為加強資金監(jiān)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中職國家助學金按月及時足額發(fā)放,從2011年起開始實施中職國家助學金“統(tǒng)一辦卡、集中支付”工作,采取省屬中職學校先試點、地市學校后推廣的辦法,通過試點探索和完善,不斷簡化流程,規(guī)范發(fā)放操作步驟。
(3)從2013年起,回歸助學金“助困性”功能。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實施免費中等職業(yè)教育后,中職國家助學金“助困性”功能進一步弱化,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將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逐步調整為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yè)和非涉農專業(y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政策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逐步調整,并于2013年秋季學期全部調整到位②。
(4)從2015年起,提高資助標準。受物價上漲影響,2007年出臺的中職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相對現在的物價水平,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助有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5年春季學期起,將中等職業(yè)學校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標準由生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
2.實施中職免學費政策以來的政策演變
響應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yè)教育。逐步實行中等職業(yè)教育免費,今年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做起”的要求,福建省從2009年起,開始逐步建立和實施中職免學費政策,在具體實施政策的工作過程中,持續(xù)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推進和完善免學費政策,并于2012年秋季實現免費中等職業(yè)教育。
(1)從2009年起,實施涉農專業(yè)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政策。為優(yōu)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增強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從2009年春季學期起,對全省中等職業(yè)學校涉農專業(yè)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實施免學費資助政策③。
(2)從2011年起,進一步擴大免學費范圍,涵蓋非全日制學生。從2011年秋季起,繼續(xù)擴大中職免學費資助政策的覆蓋范圍,進一步將中職一年級所有正式學籍的學生(含非全日制學生)和二、三年級涉農專業(yè)非全日制學生納入免學費范圍(含非全日制學生)④。
(3)從2012年起,實施免費中等職業(yè)教育。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對公辦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和民辦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學生實施免費教育。
(4)從2014年起,完善免學費財政補助方式。2014年對閩財教〔2012〕135號規(guī)定的免學費資金財政補助方式進行調整完善,從2014年起,對因免除學費導致學校收入減少的部分,第一、二學年由財政部按照享受免學費政策學生人數和免學費標準補助學校①。
二、強化機構建設,保障隊伍穩(wěn)定
為確保各項資助政策的順利實施,國務院于2007年5月在《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fā)〔2007〕13號)中,明確提出“地方政府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制訂具體的管理辦法,切實抓好落實”。同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出臺《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緊急通知》(教財〔2007〕14號),文件中明確指出了成立縣級資助管理中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資助中心的職責做了明確的要求。從上述國務院出臺的相關文件可以看出國務院對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視,以及成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重要性,健全的組織機構有助于系統(tǒng)、有序地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圍繞國務院文件關于成立資助管理中心的要求,福建省95個市、縣(區(qū))陸續(xù)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其中有3個是獨立建制的法人機構。
除了健全的組織機構,還需要穩(wěn)定的人員隊伍。通過對全省各中職學校和各市、縣(區(qū))資助部門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有獨立機構、有專職工作人員的單位,工作任務普遍完成較好。資助人員頻繁更換或兼職的資助工作人員,不利于資助工作的有序開展,只有固定的、專職的人員隊伍,才能全身心投入資助工作中,正確把握各項政策內容,熟練掌握各項業(yè)務辦理和各項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真正落實好資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服務學生。穩(wěn)定隊伍的同時,業(yè)務培訓也至關重要,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每年組織省級資助中心資助業(yè)務培訓,2011年開展了第一期全國縣級學生資助工作管理人員的資助業(yè)務培訓班,對全國3000多個市、縣(區(qū))開展輪訓,三年內完成第一期培訓,第二期的全國縣級學生資助工作管理人員業(yè)務培訓也于2015年年底開始,福建省也從2010年起,每年對省屬中職學校和各市、縣、區(qū)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人員,開展政策解讀、系統(tǒng)操作等各類業(yè)務培訓。
三、加大政策調研,完善資助政策
深入基層,走入校園,可以更直接地傾聽師生心聲,了解師生、學校對資助工作的要求、對資助項目的需求, 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政策,提高資助效果,制定出臺操作性更強、資助效益更高、資助效果更明顯的資助政策。例如,筆者通過對全省中職學校的問卷調研發(fā)現,96%的中職學校認為很有必要設立中職政府獎學金政策;設立中職政府獎學金制度有利于學校改進教育教學管理作風,激勵學生成長成才,有助于學校教學育人,樹立中職學生的正面形象,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榮譽感、責任感與自豪感等。經過充分調研,了解學校及學生的需求后,福建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也著手在商討設立中職政府獎學金的相關事宜。由此可知政策調研的重要性。通過調研,了解困難和需求,進一步完善和補充資助政策,將使我們的資助政策更有成效,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四、定期監(jiān)督檢查,保證資金安全
隨著中職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中職學生資助資金也是逐年遞增,福建省中職資助資金從2010年的4.75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61億元,五年間增長39%。資金量的增長給資金的監(jiān)管帶來更大的難度,如何有效監(jiān)管資金,保證資金的安全,成為中職資助工作的主要內容。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每年都會針對中職資助情況開展專項檢查、抽查或是數據核查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福建省圍繞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各項檢查要求也定期開展各類檢查。如,2010年5月,福建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fā)《關于開展全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含技工學校)資助專項經費檢查工作的通知》,對全省中等職業(yè)學校資助工作進行專項檢查,通過專項檢查,發(fā)現漳平職業(yè)中專學校等14所學校存在虛報學生數,冒領、套取、挪用國家資助資金,專項資金使用不規(guī) 范,賬務管理不規(guī)范等現象,并對違規(guī)的14所學校進行處理和全省通報,有效地遏制了違法違規(guī)行為。
五、加強輿論宣傳,提升資助效果
近幾年來,國家資助力度逐年加大,中職資助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導致部分應屆學生、適齡學生及其家長對中職資助項目了解不全面。為保證政策落實到位,讓資助政策深入民心,進而提升資助效果,福建省加強輿論宣傳, 以宣傳活動為載體,廣泛利用各種宣傳渠道,積極聯絡各級各類新聞媒介,大力宣傳各類資助政策。開展常規(guī)政策宣傳,組織發(fā)動學校,通過招生宣傳廣告、校園廣播、宣傳欄、主題班會、學校大會、隨錄取通知書同步寄送資助政策材料等形式、渠道宣傳資助政策。同時,每年組織大型資助主題宣傳活動,讓資助政策宣傳走出校門,向全社會宣傳,擴大政策宣傳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福建省通過組織和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加強德育,能讓資助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戶曉。同時,擴大社會影響力, 提升資助效果,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學生資助隊伍中,幫助更多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單大圣.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現狀及完善的建議[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3(9):6-11.
[2]孟 慧.關于中職學生資助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12(26).
[3]王偉英.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政策的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