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有一定數(shù)量的童話和寓言,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童話和寓言的閱讀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解決。
【關(guān)鍵詞】小學生;童話;寓言;閱讀;指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有一定數(shù)量的童話和寓言,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童話和寓言的閱讀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一、指導小學生了解童話和寓言的有關(guān)基本知識,能區(qū)分什么是童話,什么是寓言
童話是按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借助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來塑造形象,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社會生活,揚善抑惡,起到教育、歌頌或諷刺的作用。
寓言,就是“寓義于言”,在特定的故事里面寄寓某種道理或教訓。一般而言,寓言有兩個部分:故事部分和道理部分。
童話和寓言,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它以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運用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寓言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想象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寓言故事往往角色少,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富于變化,篇幅大多比較短小。童話和寓言相比,不同的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更富于幻想,人物活動更曲折離奇,更引人入勝,篇幅更長。
二、指導小學生把握童話和寓言中的故事情節(jié)
童話和寓言中的故事一般都能引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弄清楚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時候是擬人化的動物或植物等),主要“人物”是誰等。故事情節(jié)是很重要的,記住故事情節(jié)本身比記住一個大而空洞的道理更有價值。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能夠讓故事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就是很大的成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多管齊下,突破重難點。
(一)教師要特別重視朗讀的作用
朗讀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能讓學生動口,動眼,動腦,調(diào)動多種感官同時進行。童話和寓言故事語言淺顯易懂。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讓學生以朗讀為主,通過朗讀有所感悟。教師以生動活潑、飽含情感的語言為小學生朗讀示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去,更能激發(fā)學生情感,以情感激發(fā)學生想象。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朗讀,朗讀那些語言優(yōu)美、情感豐富的段落,讓學生在自己和教師的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的過程是語言、情感與思想交融的過程。教師在朗讀童話和寓言的時候,自己必須進入故事角色,讀得有聲有色,讀得入情入境,讀出各個人物的語言和心聲,全身心地投入朗讀,進入人物的角色狀態(tài)。只有教師讀好了,才能調(diào)動起學生朗讀和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讀得有滋有味,學得津津有味,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想象朗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故事中的情境,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對話。學生只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才能真正讀懂故事。
(三)教師同樣應該重視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復述,再現(xiàn)人物形象
童話和寓言故事通過語言文字塑造虛擬的人物形象。在學生朗讀課文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再引導學生配上自己的動作,邊演邊說,手舞足蹈,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結(jié)合行為動作表現(xiàn)出來。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言語能力,又使學生熟悉了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
三、指導小學生分析、領悟童話和寓言中的道理
童話總是通過有趣、離奇的故事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揭示某種道理,而寓言雖然短小,但其中也包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對童話和寓言進行分析,把握童話和寓言中的道理。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對童話和寓言中人物形象的集中分析、故事情節(jié)的具體分析,領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童話和寓言中的人生道理。
如《螞蟻和蟈蟈》,螞蟻在烈日下辛苦搬運糧食,蟈蟈卻在樹蔭下唱歌、睡覺;冬天來臨了,螞蟻躲在充滿糧食的洞里過冬,而蟈蟈又冷又餓。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最后懂得要像螞蟻那樣辛勤勞動,未雨綢繆,不能像蟈蟈那樣先行享樂,不顧后果。
(二)角色語言分析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通過對童話和寓言中角色語言的分析,加深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如《狼和小羊》,從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中,可以看出狼的無理、虛偽、兇殘和小羊的溫和、善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它們的對話,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
(三)關(guān)鍵句子分析
教師也要指導學生通過對童話和寓言中關(guān)鍵性的句子進行分析,從而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如《葉公好龍》,通過對葉公的衣服、帽子、墻柱等地方有關(guān)龍的描寫,及真龍來后對葉公的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可見葉公不是真的好龍。由此學生可知為人處世要表里一致,不能虛偽的道理。
(四)特點規(guī)律分析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分析童話和寓言中事物的特點或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如《拔苗助長》通過對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的揭示,以及農(nóng)夫違反植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的刻畫,告訴讀者:事物發(fā)展都有客觀規(guī)律,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糕。
(五)辯證關(guān)系分析
教師更要指導學生分析童話和寓言中的辯證關(guān)系,真正把握故事蘊含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中包含著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guān)系,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野兔撞樹的偶然性,如果沒有認清這只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而把它看成一種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現(xiàn)象,那么只會自食其果,惹人恥笑。
四、教師要指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真正讀懂童話和寓言中的道理
童話和寓言中的故事大多是虛構(gòu)的,往往帶有夸張和浪漫的色彩。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將故事中的這一人物設想成生活中的另一人物,將故事中的這一情景設想成生活中的另一情景,將非人的情景設想成人的情景,進而真正弄懂其中的道理。
像《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寓言,雖然寫的是動物,作者批評、諷刺的卻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或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加以理解,不要囿于故事本身。如把《漁夫和金魚》中的老太婆設想成那些生活中貪得無厭的人(如貪官等),他們最終將一無所有;把《矛與盾》中的那個人設想成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夸夸其談而又自相矛盾的人(甚至可以是某個同學、老師,抑或是某個學生的家長等);對于《濫竽充數(shù)》中的南郭先生,引導學生想一想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那些高學歷低水平的人是不是更高層次的濫竽充數(shù)者呢?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童話和寓言的教學時,不可因為學生年幼就忽略童話和寓言的現(xiàn)實性,決不能小覷童話和寓言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要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多加嘗試。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于小學生真正弄懂童話和寓言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一定大有幫助。
五、教師要利用童話和寓言(課內(nèi)和課外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思維素質(zhì)
一般地說,教師都比較重視引導學生感知童話和寓言的內(nèi)容,理解童話和寓言蘊含的道理。但是,教師在教學中總是習慣沿著既定的思維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來達到教學的目的,只要學生思維稍一偏離,馬上制止。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然而,學生的思維只有在個性的充分發(fā)揮、多角度的對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如果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線思維中前行,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特別是發(fā)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要盡量減少自己的判斷推理,擴展學生的思維天地。
在小學童話和寓言教學中,有的教師擔心學生年齡小,害怕學生難讀懂,很少給學生獨立判斷推理的機會,更怕學生想遠了收不回來,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剛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結(jié)果導致學生的思維變成直線的、單一的模式,唯教師之思考是從。
有的學生認為《南轅北轍》中那個駕車人一直往前就能到達目的地,因為地球本是圓的。這就是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教師可借此機會讓學生自由討論。雖然這種討論對缺少類似訓練的學生來說可能難了點,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注重學生多向、逆向思維訓練,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其效果遠勝過學一篇童話和寓言,只明白一個道理的教學。
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學生的作文往往無話可說或條理不清,究其實質(zhì),是學生思維的呆滯和條理不清造成的。所以,提高學生理性的思維水平至關(guān)重要。教師應該有明確的計劃,從小學中年級就開始加強學生思維訓練。這種訓練,雖然什么體裁的課文都可以,但童話和寓言(尤其是寓言)更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這是由于童話和寓言(尤其是寓言)的理解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參與性的空間是非常大的。教師在童話和寓言的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指導作用,更要充分尊重學生自身的獨特價值理念,并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當?shù)囊龑?,實現(xiàn)最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