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虎
【摘要】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特征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征,就能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學會學習,學會求知。
【關鍵詞】新課程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037-02
一、自主學習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直接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感興趣,間接興趣則是指向學習活動的結果。求知欲望是人天生就有的本能,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有著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內在需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一種負擔,不再是一種來自外部的強制的約束力量,而成為一種愉快的享受,成為和種內在的需要。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就由傳統(tǒng)學習方式下的“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
2.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意義。
要想使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僅僅靠激發(fā)學生的直接興趣還不夠,因為學習需要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只憑一時的好奇和沖動來維持的學習,往往會在遇到困難、需要意志努力時,難經繼續(xù)維持。因此,教師還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學習的責任,使學生知道學習與自己的生活、成長、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間接興趣,產生一種責任感。
二、合作學習
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yè)分工日趨精細的今天,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品質。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要在學習中培養(yǎng),因此,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情景,多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以便學生能夠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交流,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因而,我們的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
第一,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一個或若干個共同目標,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于每個小組成員的齊心協(xié)力。在這種合作性的目標結構下,小組所有面員共同承擔責任,組內沒有競爭壓力,有助于調動所有小組成員的主動參與。
第二,讓每個小組成員只擁有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一部分信息或資料,沒有誰占有全部資料,學生必須分享他們各自擁有的資料才能成功地完成任務。這種做法能夠增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交往和相互幫助。
第三,給小組中的成員分配角色時,注意角色的互補性、內在聯(lián)系性和可輪換性,并且要使每種角色都要為全組承擔相應的責任。角色互補并相互依賴,不僅增強了每個小組成員在追求共同目標過程 中的責任感、自尊感和歸屬感,督促他們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樂意為小組成功盡心盡力,敢于大膽地嘗試新方法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
第四,使一個或者更多的小組成員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為整個小組贏得獎勵,即小組成績共享。小組成績的共享,可以推動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能夠使學生享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樂,并激勵他們?yōu)槔^續(xù)取得成功而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探究學習
1.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不把現(xiàn)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
探究性學習是把教學活動看成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只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其任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探究方式來學習大量的間接知識,把間接知識的學習納入到多樣化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收獲的快樂,從而樂于探究。
2.聯(lián)系學生實際設計問題。
與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相比,探究式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因此,問題設計是關系到探究式學習是否能夠取得成效,是否能為學生接受、受到學生喜歡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探究問題的設計首先應該關注學生的實際,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和個別差異。設計一個好的探究問題需要教師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以及他們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只有在認真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所設計的問題才真正是屬于“學生的問題”,學生才會樂于參與探究,并在探究中有所收獲。
3.正確處理學生主動與教師指導的關系。
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必要的、適時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在增進知識經驗的同時提升探究素質,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在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指導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和質疑,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
如果我們教師能正確處理學生主動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探究過程中既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來,又能發(fā)揮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用,引導學生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才能真正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探究,并在探究中不斷成長。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征,就能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學會學習,學會求知。
參考文獻:
[1]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楊明全等. 新課程下的課堂觀[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