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精髓所在,學習古詩詞能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通過分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jié)合教學依據(jù)與教學的理論基礎,總結(jié)了一些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古詩詞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初識古詩詞的基礎階段,教師能否通過教學將古詩詞中的意蘊傳授給學生是十分關(guān)鍵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80篇(段),并提出了具體的分段目標:第四學段(7-9年級)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構(gòu)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適應新課標對初中古詩詞的要求,是所有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問題。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1.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學生寫作提供借鑒 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就是寫作,而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手法能夠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借鑒。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非常注重凝煉字句,將豐富的情感、遠大的情懷以及對時事的評析等都在短短數(shù)行文字中進行深刻表現(xiàn),對于寫作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一方面能夠模仿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學生對古詩詞的引用能夠?qū)ξ恼缕鸬疆孆堻c睛的作用。例如學生在完成關(guān)于月亮的習作時,便可以引用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來升華情感,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
2. 古詩詞的豐富情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古代的詩人與詞人常把心憂天下的情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而當前學生的寫作很容易就流于空洞,缺乏進步思想與崇高理想的支撐,因此古詩詞中對不良風尚、時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通過學習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能夠感受祖國的秀美山川;學習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能夠感受心憂天下的愁緒;學習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能夠感受遠離塵世喧囂的情懷。這些優(yōu)美的詞句對學生有極強的感染力,對于學生思想情懷的塑造具有積極作用。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1.加強指導,引導學生“讀懂”古詩詞 在筆者的問卷調(diào)查中,很多學生談到解讀古典詩詞會有理解上的障礙,而鑒賞詩歌必須建立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因此,在進入“鑒賞”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之前,教師首先可以先掃清字詞障礙。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詞,一般都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包括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典故等,都會加以注明,來幫助學生弄清作品的基本意思;其次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每一篇作品,都有時代的烙印,都有其產(chǎn)生的特定的背景和情境,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個人境遇乃至詩(詞)人的性情、思想等作一些必要的介紹,這樣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加準確具體了,而且對情感的把握得更準。例如,在學習李煜《相見歡》一詞時,如果沒有必要的背景介紹,學生會認為它只是一般的抒寫離愁別恨的詩,更難體會詞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復雜心緒?!昂笾饕阅铣熳?,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更容易感知作品流露出來的情,更容易進入“詩境”,與詞人進行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2.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詩詞學習,必須讓學生做到知人與知世,否則就很難真正準確理解作品的含義。
例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字面上看,這首詩無非是寫三峽水流湍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山水詩,但是如果這樣理解,此詩就不會成為千古絕唱了。這首詩還有更豐富的含義,那就是表達了詩人輕松喜悅的心情。這首詩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過三峽,遇赦而返時所作,因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艱辛,所以在遇赦歸來順流而下時,才會感到格外輕松喜悅。這種感情在詩里并沒有直說,而是以輕松的節(jié)奏流露出來,如果不了解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和心境,恐怕很難理解這首詩隱含的內(nèi)容。
3.意境再現(xiàn),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古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為作者生活與思想狀況的統(tǒng)一能夠體現(xiàn)出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因此通過對詩詞意境的再現(xiàn),能夠讓學生受到思想的凈化、情感的熏陶,激發(fā)作者對古詩詞的興趣與深入探索的積極性。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作者對秋風、秋雨來臨時自己居所的狀況進行了的細致描寫,表面上看來是對自己當時境遇的慨嘆與無奈,而通過對詩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領(lǐng)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憂天下的博大情懷,以及想要轉(zhuǎn)變當前黑暗時局的決心,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shù)的讀者。詩詞中的畫面描寫,無論是開闊的還是細致的,都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實現(xiàn)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悟詩詞中蘊含的深刻的哲理以及高尚的情懷。
4.聯(lián)系實際,增強古詩詞應用性 古詩詞雖然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的瑰寶,但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強的應用性,只有加強古詩詞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的質(zhì)量。對古詩詞的學習要經(jīng)歷朗讀、背誦、理解、鑒賞再到應用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所以應該更多地帶領(lǐng)學生走出去,走進大自然。例如帶領(lǐng)學生們爬山,學生們才能更好地領(lǐng)悟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和開闊;同學們心情低落時,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來鼓勵他們。
三、結(jié)語
古詩詞是中華名族乃至人類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guī)律,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詩人所處的意境之美,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領(lǐng)悟到作者的情感,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