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要:拓展訓練課程是在特定的情景或特殊的環(huán)境下,以身體為載體,以團隊為組織形式,以游戲為活動內容,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是全面塑造學生個體和提高團隊素質的一種體驗式教學模式。本文以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3個拓展訓練公共選修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發(fā)放與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確定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依次為依據(jù)進行拓展訓練課程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拓展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課程體系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9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率先將拓展訓練課程納入到課程教學體系中,隨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浙江大學、中國工商管理學院、暨南大學等學校的教育中也紛紛把拓展訓練作為指定課程內容。目前,拓展訓練課程已經(jīng)成為眾多高校的特色課程。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于2014年開設拓展訓練公共選修課課程,是寧夏最早開展該課程教學的高校之一。經(jīng)過多年的課程實踐、外出學習和區(qū)內外拓展專家的指導下,課程師資不斷有效加強、課程體系不斷得到完善。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提升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效果
不同學生群體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有著不同的特性,通過對學生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了解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共性,特別是基于他們廣泛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拓展訓練課程的設置上和在教學的側重點上進行有所側重的設計,這樣可有效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2.針對性的設置拓展訓練課程的教學內容
拓展訓練課程的教學項目很多,不同的教學項目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即使同一個教學項目,也可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而改變教學的流程。所以,拓展訓練的教學內容都有針對性的設定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檢測是設定教學內容的導向,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針對性教學。
3.豐富拓展訓練課程體系
拓展訓練課程作為一項獨特的體育課程,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群體而做出相應的改變。所以,以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一項課程體系設計的標準,可以此開展正對性的教學,更加豐富拓展訓練課程的體系建設。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拓展訓練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知網(wǎng)、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優(yōu)秀論文以及與本研究有關的相關文獻、學術專著,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2.問卷調查法
對我院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拓展訓練公共選修課的學生,在每學期第一節(jié)課課后發(fā)放社會適應能力測試量表。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Excel軟件,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
1.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檢測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為《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主編,1999 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該量表已經(jīng)得到廣泛運用。通過該量表體現(xiàn)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學習能力、校園生活、環(huán)境適應、語言表達和溝通交流方面的適應能力。
2.學生參與拓展訓練課程前的社會適應能力情況
根據(jù)《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中對社會適應能力水平的界定,97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情況如下。社會適應能力很強的學生總人數(shù)的3.09%;良好的學生占15.47%;一般的學生占22.68%;較差的學生占的25.77%;很差的學生占32.9%。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受測的97名高職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問題。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集中出現(xiàn)的不足,正式拓展訓練課程體系建立的參考依據(jù)。
(二)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具體表現(xiàn)
1.學習能力
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中“在嘈雜混亂的環(huán)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學習,并且效率較高”的選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拓展訓練課程前選項為是的占總人數(shù)的19.59%;無法確定占27.84%;不是的占52.58%。在拓展訓練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課程的特殊性,大多的學習環(huán)境都是在小組討論、挑戰(zhàn)自我與目標以及組與組之間競賽過程中進行的,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考驗著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大部分學生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學習能力較差。
2.語言表達
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中“我最怕再班上發(fā)言,全班同學都看著我,心都快跳出來了”的選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拓展訓練課程前選項為是的占總人數(shù)的35.05%;無法確定的占22.68%;不是的占42.27%。拓展訓練課程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在課程設置的項目體驗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體驗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都對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多數(sh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升。
3.環(huán)境適應
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中“老師在場的時候,我做事情總有些不自在”的選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拓展訓練課程前選項為是的占總人數(shù)的42.27%;無法確定的占17.53%;不是的占40.21%。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對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較為嚴重。
4.溝通交流
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中“在陌生人面前,我常無話可說”的選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拓展訓練課程前選項為是的占總人數(shù)的38.14%;無法確定的占28.87%;不是的占32.99%。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能力較差。
(三)基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下的拓展訓練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目前拓展訓練課程以公共選修課的實施開設,所以本研究中課程體系的建設,課時為30個,教學次數(shù)為15次,每次課的教學時間為90分鐘。
1.拓展訓練課授課內容的設置
拓展訓練課程是一種具有針對性教學的課程,可以根據(jù)學生群體集中出現(xiàn)的問題、所要解決的問題和計劃要培養(yǎng)的某一方面及多方面的素質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授課形式、課程內容及課程評價方式等。基于學生參與拓展訓練課程前的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制定拓展訓練公共選修課學期教學內容如下。(1)課程簡介;破冰。教學目標:了解拓展訓練;促進人與人之間初步認識。(2)團隊建設;目標:促進相互間的溝通、融合與協(xié)作。(3)信任背摔;目標:團隊信任與責任。(4)創(chuàng)新思維;目標: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5)急速六十秒;目標:抗挫折能力,高效的團隊協(xié)作,多角度思考。(6)旗語;精細溝通與執(zhí)行,以達到團隊默。(7)冰海沉船;目標:團隊協(xié)作與抗挫折能力。(8)七巧板;目標:團隊意識與團隊凝聚力。(9)荊棘排雷;目標:團隊協(xié)作力、領導力與決策能力。(10)同心鼓;目標:高度的團隊協(xié)作與配合。(11)有軌電車;目標:領導力、溝通與協(xié)作。(12)旋風跑;目標:良好的競爭意識。(13)挑戰(zhàn)150;目標:目標管理。(14)校園定向(期末測評);目標:時間管理、溝通、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15)名詩書法秀;目標(學期總結):溝通與創(chuàng)新中深化團隊意識;課程分享總結。
2.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方式
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方式由“組織準備→活動體驗→感悟歸納→分享交流→整合應用”所構成,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都可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在教學方式做出改變、調整和埋下伏筆。所以,拓展訓練的教學方式都有針對性的設計,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檢測是設定教學方式的導向,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針對性教學。
3.拓展訓練課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提示與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是相配套而建立,將學習能力、語言表達、環(huán)境適應、溝通交流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社會適應能力構成因素的學習效果與評價體系相結合,這是為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有利保障。
平時成績占總分20%,評價內容包括考勤、服裝、衛(wèi)生、課堂紀律。其中測評占總分40%,評價內容包括團隊評價占期中50%,評價細則為1—8節(jié)課團隊獲得不低于5顆星,5顆星為60分,每多榮獲1顆星加10分,每節(jié)課完成體驗科目或完成指定挑戰(zhàn)任務的團隊,每次在本隊隊旗上畫一顆星,加、扣分均為百分制。個人評價占期中25%,評價細則為程分享、補充分享、課下感想與總結;考試測評占期中25%,評價細則為課期中課程項目測評。期末測評占總分40%,評價內容包括團隊評價占期末50%、評價細則為全學期課程團隊獲得不低于10顆星;10顆星為60分,每多榮獲1顆星加10分,直至滿分;個人評價占期末25%,評價細則為課程分享、補充分享、課下感想與總結;考試測評占期末25%,評價細則為期中課程項目測評。
4.拓展訓練課程的課下教學方式
微信平臺在拓展訓練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整學期以至于課程結束之后的課下學生的溝通交流、人際交往和學習互助等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整個學期的教學活動中,第一節(jié)課組建個微信交流群,便成為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課后的延續(xù)。微信群里發(fā)放的學習內容、交流主題和下節(jié)課需提前準備事項,使得由各個系、各個班組成的拓展訓練課程的學生從未間斷過聯(lián)系,這一方式,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動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對拓展訓練課程體系的建設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2.基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xiàn)狀設計的拓展訓練課程教學內容,是課程體系的基礎;教學方式對課程體系的實施;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是實現(xiàn)課程體系教學目標的保障;以微信平臺為基礎的課下教學,是課程體系的延續(xù)。
3.教師的教學能力、場地器材設施和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對拓展訓練課程體系的建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二)建議
1.拓展訓練課程內容應設置高空課程,以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2.拓展訓練基于微信平臺的課下教學應更加完善,建立公眾號的教學效果會比微信群更好、功能更多,可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量表、課下分享回顧、微課教學和評價體系借助微信平臺來實現(xiàn),從而豐富拓展訓練課程體系和教學效果。
3.給予教師更多的拓展訓練、管理學、心理學等針對性培訓學習,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4.加大對拓展訓練課程場地器材設施的投入,以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錢永健.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錢永健.拓展訓練—挑戰(zhàn)自我熔煉團隊[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6.
[3]毛振明,王長權.學校心理拓展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張金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設拓展訓練課程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
[5]王連峰.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5.
(作者單位: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