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君
【摘 要】教學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與發(fā)展,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卻忽視了。要想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就要確保教師主導作用的保駕護航。其次,要從小學英語教學出發(fā),以教師的用心指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90-02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然而,在這個根本要求的作用下,不少教師卻偷起了“懶”,在課堂教學中過分地放任學生自由,盲目地讓學生自主討論、自主學習,追求華而不實的過程,不重實效。其實,教學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想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首先,就要確保教師主導作用的保駕護航。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教學中,并無孰輕孰重之分。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與發(fā)展,小學英語課堂也有了煥然一新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強調小組活動、學生展示、教學實踐,課堂熱鬧又多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熱鬧”的背后,我們也發(fā)現,有的教師過分注重教學的儀式感,強調活動的多元,而忽略了教師的用心指導。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皫熣?,傳導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始終承擔“教”與“導”的重任,引導、啟發(fā)、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應用英語,循循善誘地帶領他們遨游在英語教學的樂園中,體驗其中的快樂,收獲滿滿的知識。在如下的教學探索中,筆者將從用情澆灌、認真引導、實踐指南三個角度,談談自己在英語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以用心指導,培育自學之花。
一、用情澆灌,激發(fā)朗讀情感
小學生天真爛漫,情感豐富,他們思維單純,對于世界、對于生活,總是有美好的想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非常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關注他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通過語言感染他們,通過表達渲染他們,通過日常對話、交流,乃至跨文化交際影響他們,使他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學會用英語表達,還能學會用英語得體、流暢、有感情地表達與生活。當然了,這也給我們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對學生的朗讀與表達總是格外用心,非常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他們對語言篇章的整體感受,重視他們在對話過程中的情感流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實踐活動,活化語言篇章的朗讀形式,以小組讀、合作讀、角色扮演、情境創(chuàng)生、游戲朗讀等形式,代替以往整齊劃一的全班齊讀。同時,重視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互動與體驗,通過一些情境任務,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語言與情感的變化,讓他們的英語表達變得自然又飽滿。
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的教學中,筆者牢牢扣緊“親情”這根主旋律,通過再創(chuàng)生活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引發(fā)他們對“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mum、dad”這些常用稱謂的真實感受,促進他們對詞匯的理解與應用。在課堂教學前,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My family photo”,通過收集全家福,設計家庭相冊的方式,讓學生的課前預習更有指向性,幫助學生在課前做好知識的熱身工作。在對話教學中,筆者播放了一個“全家福剪輯”,呈現了教師課前收集的班級學生家庭合影,挑動學生心中的那根“情”弦,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我們文中的對話,向小伙伴們介紹手中的全家福。這個對話活動緊扣教學內容,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滿生活情趣,學生在自由、輕松的對話過程中,更加真實地再現了文本內容,豐富了朗讀的形式,激活了朗讀的內容。
二、認真引導,培養(yǎng)英語思維
在觀摩一些英語示范課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發(fā)現,一些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預設,當討論過久、突遇冷場、學生回答偏離方向、問題進入死角、文化沖突等突發(fā)狀況發(fā)生時,總是三言兩語跳過這個問題,或者直接呈現答案。這樣的問題及教學設計,并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發(fā)展,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的學習情緒,長此下來,學生就會養(yǎng)成等答案、不愛思考、半途而廢的壞習慣??梢?,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做好充分的、精心的教學預設,對于問題的設計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再三考量,在設計問題與對話時,要站在不同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于學生的不同反應進行提前預測,給出方案,并做好心理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則要多一些耐心,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角度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引導,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思考,同時,肯定并鼓勵學生的獨特見解。
教學 “人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時,筆者在語言篇章的教學中圍繞“What can you do?I can……”這個重點句型展開了豐富的對話練習。在句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打破了以往通過語篇句型,要求學生反復背誦、機械識記的教學方式,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自然地、反復地再現句型,讓學生主動發(fā)現、主動應用,展開對話教學。例如,在對話練習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以“What can you do?”為中心句,向外輻射了許多圖片泡泡,向學生提出了多個對話任務。如I can swim的圖片,I can sing的圖片、I can run的圖片等。通過“What can you do?”的句型卡片,對各個小組進行隨機提問,要求學生快速反應,根據相應圖片任務,給出回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首先對小組進行考察,只要有一人做出回答即可,降低了對話的難度,也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對話示范,達到了提問與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效果。隨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互動,實現了重點句型的逐個突破、逐個掌握。
三、實踐指南,提高動手能力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對我們提出的明確要求。在這個要求的指導下,學生的實踐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于我們的課堂,成為英語課堂的“主菜”。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不少問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活動指導的缺位。部分老師習慣于將活動直接拋出,提出三兩個問題,便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或者實踐。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小組討論得熱火朝天,有的小組卻面面相覷,有的小組則忙著嬉戲打鬧。在總結時,教師順勢邀請舉手發(fā)言的小組,做一個滿意的總結或展示,便順其自然地跳過了這個所謂的實踐??此茍A滿,卻無實效。其實,語言實踐的目的在于說與做。我們要讓學生全面地“動”起來,首先就要講明規(guī)則,指明方向,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與幫助,給學生一個可借鑒、可理解、可實行的實踐指南。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 Weather的第一課時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探究性的實踐作業(yè)——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況,并動手做一份周天氣表。在class 1的教學中,由于時間趕,筆者來不及做更多的指導與解釋,草草布置了實踐作業(yè),便匆匆下課了。而在class 2的教學中,筆者及時進行了教學反思,并做了時間上的調整與優(yōu)化,在下課前分享了其他學校小朋友做的天氣表,并在分享的過程中,對一些要點做了適當的提醒。如在預告天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天氣符號與英文相結合的方式,更立體地呈現天氣情況,并標上溫度。有的小朋友還細心地畫上了不同穿著的卡通人物,貼心地附上了穿衣指南與出行指南。在這樣的小提醒下,學生的想象空間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很快就被打開了,在對比兩個班級的實踐作業(yè)時,筆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適當點撥是何等的重要!可見,即便是開放性的實踐作業(yè),也少不了教師的用心指導。只有在充分的指導下,學生才能更好地自主學、自主做!
總之,學生的成長離不了教師的用心指導。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當好教學中“隱形的雙手”,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牽引學生大膽地開展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技巧與思維兼?zhèn)涞那闆r下,自主學英語,快樂學英語,把英語從書本中帶進課堂,從課堂中引進生活。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和諧共長,英語教學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艷.引路、架橋、內化——關于培養(yǎng)并強化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
[2] 宋亞琴.設計有效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設計和操練[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12).
[3] 齊倩.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探析[J].學周刊,2014,(6).
[4] 錢新苑.“自主學習”讓小學英語課堂煥發(fā)活力[J].英語廣場,2015,(5).
(編輯: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