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
【摘要】本文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國際學前教育領域四本SSCI期刊近五年來刊發(fā)的我國大陸學者有關學前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的調查發(fā)現,研究成果數量偏少;在國際合作研究中大多處于輔助地位;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基本和國際研究熱點契合,但與國內研究重點有出入;較多使用較復雜的高級統計學分析方法,但對使用該方法的原因較少說明。研究者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在國際SSCI期刊刊發(fā)研究成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科研;SSCI;現狀;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10-0045-04
隨著全球一體化發(fā)展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對SSCI發(fā)文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有鑒于此,本文選取國際學前教育領域四本SSCI期刊近五年來刊發(fā)的我國大陸研究者有關學前教育的研究成果,以量化的方式對其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了解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在SSCI期刊的發(fā)文現狀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文所分析的文獻數據來自國際學前教育領域具有權威影響的四本SSCI期刊,主要通過美國科學技術信息情報所(ISI)的WOS(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獲得,部分通過Wiley Online Library獲得,分別是美國的《兒童發(fā)展》(Chil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CD)、《早期兒童研究季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以下簡稱ECRQ),英國的《英國發(fā)展心理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以下簡稱BJDP),以及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早期兒童教育雜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以下簡稱AJEC)。之所以選擇這四本期刊,不僅是因為它們在學前教育領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而且是因為這四本期刊地域分布比較均衡,涵蓋了世界范圍內學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地區(qū)——北美、大洋洲、歐洲,而且這四本期刊在重點反映某些國家學前教育研究現狀的同時還兼顧國際比較。比如,AJEC主要涉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學前教育的相關內容,CD不僅涵蓋了多個國家兒童發(fā)展研究的最新成果,還致力于在各種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探討兒童研究中的熱門話題??傮w來看,這四本期刊基本可以反映目前國際學前教育領域的研究現狀。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研究成果數量偏少
通過檢索這四本期刊近五年來刊發(fā)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我國研究者在學前教育領域國際期刊上發(fā)文的數量似有增長。但細究之下可以發(fā)現,這些作者大多是華裔研究者、在國外學術機構專職或兼職工作的研究者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的研究者。近五年來,這四本期刊登文共1486篇,而有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署名的文章僅15篇,占文章總數的1.009%。統計發(fā)現,這15篇文章的作者都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沒有來自幼兒園的一線教師。此外,有2篇文章的作者既在國內高校工作,又在海外研究機構做兼職或訪學研究,屬于兼職型研究者。由上述分析可知,盡管近年來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在SSCI期刊上不斷有文章發(fā)表,但總體來說,發(fā)文數量仍然偏少,與我國大陸學前教育領域日趨龐大的研究群體極不相稱。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首先,目前SSCI所收錄的期刊大部分創(chuàng)刊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其官方語言為英語,而且,審稿人大多是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研究者,這要求投稿者需要以西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撰寫論文,而這對成長于東方文化背景下,以漢語為母語的我國大陸研究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困難。其次,由于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大陸研究者在SSCI發(fā)表文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學前教育的實踐性使得該領域中很大一部分研究者來自幼兒園等教育機構,這部分研究者的研究傾向于撰寫教育隨筆、教學經驗總結等富有實踐指導意義但理論水平相對薄弱,文章嚴謹性、方法合理性、格式規(guī)范性等需進一步提高的文章,這部分研究者也大多將文章投稿至國內學前教育領域實踐性較強的期刊,而較少關注國際期刊。相較而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者是一個理論素養(yǎng)、學術水平以及英語寫作能力相對較高的群體,但目前SSCI對于量化研究的青睞致使從事理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研究者在SSCI期刊上發(fā)文受限。
2.在國際合作研究中大多處于輔助地位
按照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是否獨立完成研究、合作研究者所在機構的國家和地區(qū)、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在合作研究中是否擔任第一作者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可將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的合作研究類型劃分為下列六類:獨立完成;大陸研究者之間合作;中外合作,我國大陸研究者擔任第一作者;中外合作,我國大陸研究者非第一作者;與港澳臺研究者合作,大陸研究者擔任第一作者;與港澳臺合作,大陸研究者非第一作者。各種類型所占比例見圖1。
由圖1可知,中外合作但我國大陸研究者非第一作者的在各種合作研究類型中所占比例最高,達47%。如果不考慮我國大陸研究者是否擔任第一作者這一因素,僅考慮合作研究者所在機構的國家和地區(qū),統計分析可知,我國大陸研究者和國外研究者以及港澳臺研究者合作進行的研究達到9篇,占文章總數的60%。但如果對這些文章的作者類型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其中88.8%的文章有國外研究機構的華裔研究者參與,44.4%的文章中有港澳臺研究者參與。也就是說,我國大陸研究者更多地是以華裔研究者以及港澳臺研究者為橋梁來開展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的,這反映出由于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大陸研究者與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研究者在溝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未能很好地融入其文化。另外,如果僅考慮合作者的國別和地區(qū),則發(fā)現美國和香港地區(qū)的研究者是大陸研究者最主要的合作伙伴,這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和香港地區(qū)擁有眾多高水平的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者,而且是因為美國和香港地區(qū)的研究者更具語言優(yōu)勢,在英文文章的發(fā)表方面相對容易。
此外,在研究內容上,中外跨文化比較研究約占33.33%,而66.67%的文章將研究內容聚焦于中國大陸。這一現狀延續(xù)了我國大陸研究者一直以來發(fā)表SSCI論文的特點:在研究素材上偏重于選擇國內問題?!?〕在所有進行中外跨文化比較的研究中,我國大陸研究者作為第一作者出現的情況十分罕見;將研究內容聚焦于國內問題的研究中,也約有40%的文章是以國外研究者或者港澳臺研究者為第一作者完成的。
這說明在與國外研究者或者港澳臺研究者合作的過程中,我國大陸研究者很大程度上處于輔助地位,更多地是在扮演合作者、跟隨者、素材提供者、實驗執(zhí)行者的角色,即使是研究本土的教育問題,我國大陸研究者也并沒有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擁有第一話語權。
3.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基本和國際研究熱點契合,與國內研究重點有所出入
通過閱讀這四本國際期刊近五年來刊發(fā)的所有論文發(fā)現,入學準備研究、處境不利兒童研究、兒童社會性與情緒情感方面的研究、學習品質研究、兒童腦功能研究、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研究、家庭教育問題研究、兒童心理研究等研究主題是近年來研究者們所關注的熱點。那么,我國大陸研究者的研究重點又有哪些,是否和當今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的主題相契合呢?
首先在研究對象上,我國大陸研究者近五年來在這四本期刊上所發(fā)論文的33.33%聚焦中國的農村學前兒童教育,重點是農村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教育公平等問題。由此可見,農村學前兒童的相關教育問題已成為我國大陸研究者普遍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大陸,城鄉(xiāng)二元的經濟結構導致農村學前兒童教育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的農村學前兒童教育長期處于不利地位,對其教育問題的重視與研究,與SSCI期刊中對處境不利兒童相關問題研究的主題是相契合的。
其次在研究主題上,我國大陸研究者集中于兒童社會性與情緒情感、家庭教育、入學準備、評估工具的有效性以及教育質量與公平研究等主題。其中,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與情緒情感研究所占比例最大,達50%;其次是家庭教育研究,占29%(見圖2)。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SSCI期刊中,我國大陸研究者的研究主題與國際研究熱點基本契合,這些主題受到國際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國際研究的熱點,比如學習品質研究、兒童腦功能研究,我國大陸研究者涉及較少。
4.較多使用較復雜的高級統計學分析方法,但對使用該方法的原因較少說明
學前教育領域常見的研究方法有問卷法、訪談法、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文獻法、同伴提名法等。通過對這四本期刊中我國大陸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統計分析可知,實驗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占所有研究方法類型的53%,其余方法所占比例較低(見圖3)。
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不僅使用了傳統的統計方法,比如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皮爾森交互相關(Pearson Intercorrelations)、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方差分析(ANOVA)、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偏度和組內相關系數(Skewness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將其作為對數據進行初步分析的工具;還使用了一些較復雜的高級統計學分析方法,比如結構方程模型(SEM)、多層線性模型(HLM)、多層次建模(Multilevel Modeling)、生長模型(Growth Model)。但大多數文章并未說明使用該方法的原由及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建議與展望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盡管向SSCI投稿日益受到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的重視,但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研究者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在SSCI期刊上發(fā)表研究成果提供參考。
第一,提高自身學術修養(yǎng),加強與國外研究者、港澳臺研究者的交流與合作。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促進學術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近年來,國內不少研究機構與國外研究機構互派研究者,共同舉辦學術活動,不僅增進了學術上的交流,而且實現了學術資源的共享,這對我國大陸學前教育與國際學前教育學術接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需要我國大陸研究者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與文化素養(yǎng),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和其他研究者進行交流與對話。
第二,提升研究和分析水平,增加高級統計學分析、大數據研究、預測研究和跟蹤研究等比重。我國大陸現有的學前教育研究偏重從宏觀和中觀層面對學前教育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雖然現在已經出現了從宏觀、抽象向微觀、具體發(fā)展的趨勢,并且呈現了關注教育實踐、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性和實效性特征的傾向,但這一趨勢尚不明顯?!?〕SSCI期刊注重量化研究的趨勢提醒我們要將研究落到實處,用事實說話。近年來,SSCI期刊出現了大數據分析、預測研究和跟蹤研究等,比如,Coley等人追蹤研究了10700名兒童從嬰兒期到整個學前教育階段父母為他們選擇的幼教機構;〔3〕Cote等人提取了British Millennium Cohort Study的13000個兒童3~7歲的數據發(fā)現,3歲時的早教經歷僅對低教育水平母親的孩子有益,且這一影響并沒有持續(xù)到5歲和7歲。〔4〕這些研究中樣本的廣泛代表性使得研究結論推論的可靠性和可應用性更強。再比如,隨著整個世界數據的開放性和共享性的提高,SSCI期刊出現了一些對舊數據進行二次分析的研究,如Rachel等人對早期開端計劃和開端計劃的FACES和EHSPEP數據進行了二次分析,為開端計劃、早期開端計劃未來的研究和數據收集提供建議?!?〕已有研究指出,國外大數據研究覆蓋的范圍不斷拓展,呈現出多學科門類協同發(fā)展的態(tài)勢?!?〕雖然大數據研究在學前教育領域SSCI期刊中的比例還不高,但這也預示了日后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趨勢,值得引起我國大陸研究者的重視。
第三,關注研究熱點,緊跟時代步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我國大陸學前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SSCI期刊的研究熱點有較大出入,因此我國大陸學前教育研究者需要更準確地把握當下國際學術界研究的導向性前沿性研究主題,并結合自身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興趣,合理選擇研究方向與主題,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莉,劉念才.1978~2007年我國SSCI論文發(fā)表的基本態(tài)勢研究〔J〕.情報科學,2009,(10):1590-1594.
〔2〕劉晶波.我國學前教育研究20年發(fā)展狀況分析〔J〕.教育研究,2011,(8):39-44.
〔3〕COLEY R L,VOTRUBA-DRZAL E,COLLINS M A,et al.Selection into early education and care settings:Differences by developmental period〔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4,29(3):319-332.
〔4〕COTE S M,DOYLE O,PETITCLERC A,et al.Child care in infanc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until middle childhood in the millennium cohort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13,84(4):1191-1208.
〔5〕RACHEL C-C,HALLE T G,BARTON L R,et al.Supporting optimal child development through early head start and head start programs:Reflections on secondary data analyses of FACES and EHSREP〔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708-715.
〔6〕劉澤照,張謙.國外大數據研究特征及趨勢預測〔J〕.圖書館論壇,2014,(8):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