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摘要】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針對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突出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文以大連財經學院為例,探討高等數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關鍵詞】對分課堂 高等數學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4-0168-01
高等數學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而且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yè)課提供數學基礎和數學方法,然而,自高校擴招以來,學生整體素質不斷下降,高等數學的教學效果也在下降。因此,如何提高該課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傳統(tǒng)的高等數學教學,采取的是“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法,教學過程中沒有做到“學生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然而這門課的理論性很強,老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卻忽略了和其他專業(yè)課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又容易讓學生誤認為高等數學是無用的。
2.考核方式比較單一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筆試為主,平時成績比重低,而平時成績只是取決于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等,這就造成好多同學每次課都會來,但他并沒有認真的學習,而是玩手機或是看其他書,課后作業(yè)抄襲嚴重,期末考前突襲,可能也會得到較好成績,但這并不是老師們期望的教學效果。
二、對分課堂的提出及其內涵
針對我國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種種缺陷,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創(chuàng)設了一種強調師生雙方主體性發(fā)揮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突出課堂討論過程。其關鍵創(chuàng)新在于把講授與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在中間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為PAD課堂[1]。類似傳統(tǒng)課堂,對分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定框架明方向,為學生內化吸收省力。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強調生生互動,一半課堂用于學生自主討論學習,為教師減負。
三、對分課堂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對分課堂的教學實踐
以大連財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我院現在已經實施學生自主選課系統(tǒng),首先,在選課前要讓學生先了解教學大綱及對分課堂模式的關鍵點,給學生一個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心理準備。
我院教學周18周,每周3學時,共54學時,采取單雙周上課形式,單周4學時,雙周2學時,每次課2學時。第一周正常上課,不采取對分課堂模式,最后一周復習答疑,剩余16周,分成八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兩周,三次課。第一次課,由老師講解該單元的基本概念,重難點,介紹解題思路和基本方法。第二次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3-5人均可,要求各組學生討論,首先對上一次課進行復習,其次,對該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深一步的探討,總結解題思路和方法,最后,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討論情況布置作業(yè)。第三次課,學生上交作業(yè),前半節(jié)課,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解題方法,總結該單元的重點;后半節(jié)課,由老師介紹下一個教學單元的內容框架,安排學生課后預習。
2.對分課堂的考核方式[2]
對分課堂應該兼顧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鼓勵學生平時學習的積累,而不是考前“臨時抱佛腳”,考慮高等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們可以把總成績分成三部分,課堂討論30分,作業(yè)20分,期末考試50分。如果可以,期末考試可以分為開卷考試(20分)和閉卷考試(30分),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開卷考試老師可以出一些靈活試題,用于區(qū)分學生等級。這樣考核的話,只要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同學,平均分都可以達到70左右,不至于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開卷考試中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當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也存在優(yōu)缺點。優(yōu)點在于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缺點是老師的講課時間短了,但是需要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考核的方式及其內容,如果運用不當,反倒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所有老師,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鳳凰教育.復旦試行“對分課堂”:教學增效 教師減負. [EB/OL].http://edu.ifeng.com/a/20140912/40801333_0.shtml,2014-9-12
[2]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