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雪敏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有效運用文藝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愛上歷史。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講述文藝作品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并提出了文藝作品運用時應注意文史結(jié)合原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原則和精簡典型原則。
【關鍵詞】新高考 文藝作品 歷史課堂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74-02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總之,課堂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1]高中歷史課堂如何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之實現(xiàn)課堂對參與者的個體生命價值,對師生特別是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而能有效利用反映社會生活和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將對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影響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文藝作品的必要性
1.新高考背景下的歷史現(xiàn)狀。浙江省從2014級高一新生開始實行新的高考模式,不分文理,實行選考制度,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技術七科中選出三科作為高考科目,按等級賦分。在這個背景下,學生選不選歷史、歷史學科以后在高考學科中的地位就直接和學生有沒有興趣選歷史作為高考方向以及歷史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緊密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上不但要落實教學要求,更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目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有時候為了趕教學進度,很多教師課堂教學時只單純定位知識和能力目標,這不但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使歷史失去選考市場。而歷史課堂上如果能多運用一些優(yōu)秀、有效的文藝作品,不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更多的學生把歷史作為高考方向,投入到歷史選考當中去,從而提升歷史學科地位。
2.之前幾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卷也不乏強調(diào)人類歷史文明進步成果的文藝作品在學生面前的展示,側(cè)重于從文明史角度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碱}以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出現(xiàn),既考查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藝作品的理解能力,大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的考查。所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文藝作品加以有效利用就成了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文藝作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文藝作品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文學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它包括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兩種。[2]它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可運用范圍非常廣,本文將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淺談一下文藝作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上的運用。
(一)具體實踐
1.利用音樂導入新課。課前教師放音樂——《大清國歌》和《臨時政府之民國國歌》,引起學生探究和學習興趣。上課后利用音樂教師提問:“從《大清國歌》到《臨時政府之民國國歌》,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引出課題,導入新課,讓學生輕松進入到課堂思考狀態(tài)。
2.利用文學作品、繪畫和電影片段等講授新課。
(1)利用文學作品分析辛亥革命背景。
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阿Q正傳》就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辛亥革命的相關情況。教師打出魯迅的《阿Q正傳》的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阿Q最厭惡的一個人,就是錢太爺?shù)拇髢鹤?。他先前跑上城里去進洋學堂,不知怎么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薄斞浮栋正傳》
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xù)打出秋瑾詩詞的內(nèi)容,介紹秋瑾的生平,讓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其他背景。
“猛回頭,祖國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內(nèi)容腐敗,沒個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歸胡虜?豆剖瓜分,都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薄镨秾毜陡琛?/p>
通過對這些人物和作品的分析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體會當時國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
(2)利用繪畫藝術和文學作品分析武昌起義。
教師打出王征驊的《武昌起義》的油畫,油畫把武昌起義直觀形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使學生接收歷史史實信息的同時還能享受美的教育、藝術的熏陶。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油畫的相關信息找出武昌起義的基本情況,并讓學生根據(jù)油畫思考:起義順利發(fā)展的同時革命是否存在一些容易導致革命失敗的問題?學生根據(jù)相關信息回答:存在領導者隊伍建設不足、沒有自己的軍隊等問題。
教師打出魯迅《阿Q正傳》革命傳到未莊時的情況,讓學生思考武昌起義成功后革命形勢如何?存在什么問題?
……趙秀才消息靈,便將辮子盤在頂上,……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相約去革命。
他們想而又想,才想出靜修庵里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峁茫┒松駚頇z點,龍牌固然已經(jīng)碎在地上了。
——魯迅《阿Q正傳》
熟悉的文學作品加上短短的文字讓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結(jié)論:革命繼續(xù)發(fā)展,但有一些人投機革命,特別農(nóng)村對革命認識不清,革命存在失敗的危險。
(3)采用電影片段講解辛亥革命成果。
讓學生拿著筆帶著問題“辛亥革命成果有哪些?南京臨時政府當時面臨的困難有哪些?”看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學生根據(jù)視頻內(nèi)容回答。
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切換可以預防師生審美疲勞,而且電影這種藝術手段比文學更能抓人眼球,使人身臨其境,更形象直觀的反映當時的情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寓學于樂。
(4)利用文學作品和圖片等總結(jié)辛亥革命功績和不足之處。
教師打出魯迅《阿Q正傳》中革命后內(nèi)容和徐兆瑋《棣秋館日記》的摘編內(nèi)容,讓學生根據(jù)所學和材料評價辛亥革命。
“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薄斞浮栋正傳》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xiàn)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秶鈱W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
——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日記》
這樣《辛亥革命》一課以文學作品魯迅的《阿Q正傳》為線,輔之以音樂、油畫、電影和其他的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結(jié)合了其他相關史實材料,避免了單一的形式帶來的枯燥感和審美疲勞,又融合了直觀形象和抽象思考,使教學內(nèi)容有了豐富多樣的依托,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原則
當然,不是所有的文藝作品都適合應用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作為教師應仔細選擇使用。[3]我們在選用的時候要秉承一定的原則。
1.文史結(jié)合原則。歷史講究論從史出,史由證來。毛澤東曾說過:“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文藝作品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主觀藝術加工,染上了作者的主觀傾向,可信度不及歷史文物和史學著作,如果完全憑文學作品來得出歷史結(jié)論,未免會失之武斷。如果在使用的時候能結(jié)合其他可信度較高的史料,文史結(jié)合,互相印證,就能兼顧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嚴肅性。比如《辛亥革命》這課,除了文藝作品之外還需要其他史料來佐證,這樣不但能彰顯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更能彰顯歷史的真實和厚重感。
2.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原則。高中學生的思維比起初中學生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他們在觀察事物時比以前全面、深刻,他們不喜盲從,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zhì)。鑒于高中學生這些認知的特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用的文藝作品就既不能是一目了然就有結(jié)論的,也不能特別艱澀難懂、特別深奧的。前者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后者容易讓學生失去信心,最好是引用需要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之后才能得出結(jié)論的文藝作品。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全身心的投入了歷史課堂教學中來。
3.精簡典型原則。文藝作品浩瀚如煙,而歷史課堂受限于時間,在選用時需注意:(1)有些耳熟能詳文藝作品只需口頭提及不必長篇大論;(2)和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需找典型作品,千萬不能多而泛,以免打亂教學節(jié)奏、分散學生的精力;(3)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需截取、剪接,并且在課堂運用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材料或者視頻;(4)如有必要使用一些深奧難懂的則需提前做好解釋、翻譯。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帶入文藝作品雖然有些要求,但只要利用得當,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探尋問題的究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深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讓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成為我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何樂不為?!
參考文獻:
[1]宋波.關于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46-47.
[2]摘編自百度百科.
[3]胡常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教學研究,2010,33(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