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存庫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語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與美有關的教學材料來輔助學生感知美的存在。在對學生指導的過程中,通過形象和意境來了解美和欣賞美。通過美來打動學生,使得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對美的認識。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教學情境的設計來重點突出教材中的美,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學語文美感教學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語文;美感教學;問題思考;意境美;鑒賞美
中學語文是一個不斷培養(yǎng)美感的教學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美感教學的重要性,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問題,適當?shù)耐卣菇虒W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美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進行作品設計和規(guī)劃,有利于陶冶思想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通過在教學中引用美好的形象來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材料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審美素材,作者通過大量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營造了許許多多美的意境。比如《荷塘月色》、《荷花淀》等等文章,都充滿了藝術的魅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美反應出的特點開展教學工作。通過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向學生展示出美好的畫面,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美的存在,在描述作品的時候可以有效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學會感知美和熱愛美。《聽潮》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通過對畫面的生動描寫,來展現(xiàn)出海的特點。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見到過真正的大海,對于大海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停留在電視畫面上的,教師可以適當結合電視中的大海引導學生了解大海的魅力,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大海的景色中去,幫助學生領略大海的美景,從而產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收獲美的感受。
二、引導學生通過美的形象感受美
目前,很多的學生都缺乏對未來的憧憬和目標,作為教師在自身教學活動中要努力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理念,促使學生在深刻的體會課文中的美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理解水平。比如在學習散文《春》的時候,可以首先讓學生聽一下這篇文章的配樂朗誦,通過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體會到春的景色,找準文章中的核心要點進行書寫描繪, 有的同學說“鉆”、“鬧”兩個字用得好,有的同學模仿錄音情不自禁地讀出了好多擬人句,并說這些句子不僅寫出了作者盼春心切,而且還把春天的草、花、風擬人化,寫活了。文末單獨成段的三個比喻句,形象的點明了春的成長過程,歌頌了春天的美好,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贊美之情。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要將知識系統(tǒng)化、內化,形成對知識的獨立見解和創(chuàng)新認識,才能打破知識的學科界限,產生對知識、人生、社會、教學的深刻體驗,課堂教學的語言也就會豐富多彩。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從本質上講是智慧,是“禪機”,這就需要教師有對作品、對人生的真知灼見,有創(chuàng)新之見。情感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是教學過程的靈魂。課堂教學如果缺乏教師激情的投入,必定是死水一潭。要想學生主動體驗美感,教師需要浸透感情,用心激情,以情感人,他們必然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三、善于通過美的形象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享受
由于美的性質是由美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所以,認識一個具體對象,不僅要觀察它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它的內在本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練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質屬性,了解美的現(xiàn)象與美的本質的關系,通過美的形象打動學生的心靈,特別是英雄模范的高大形象作為社會道德化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美。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滿懷深情地描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松骨峰戰(zhàn)斗。讓學生研讀,找出“抱”、“掐”、“摁”、“銜”、“扣”一系列動詞,并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那壯烈的場面。這樣,學生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熱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當學生感情泛起漣漪的時候,教師便推波助瀾,滿懷深情的對學生們說:“我們的戰(zhàn)士用自己的青春、鮮血和生命在歷史的里程碑上鐫刻著不朽的篇章。他們不愧為最可愛的人!”這樣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加深了對作品的藝術美、情感美的認識和理解,受到了強烈的美的感染。
讓語文課美些,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美,還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用美的方式去傳遞。因此,語文教師要講究引人入勝的導語,繪聲繪色的講解,富有哲理的小結。應追求教態(tài)上的從容不迫,語言上的生動精辟,板書上的美觀精要。這樣,使學生在語文課上時時處處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四、引導學生根據(jù)作品的語言,在審美欣賞、想象中得到熏陶
我們知道,作為教材的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著;也不是碧天的銀星,抬頭可以看得見。它往往隱藏在藝術形象所給人留下的深廣、多層的審美空間里和生動逼真的意境中,因此應開辟學生審美想象的通道,即通過作者用來描寫藝術形象的語言啟發(fā)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使學生在審美欣賞、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學冰心的《談生命》,我們可以通過文章的優(yōu)美語言來啟發(fā)學生展開審美想象?!吧裣驏|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可引導學生先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像,用語言去描述“春水、小樹”的視覺形象,體會“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五、結束語
總之,利用美感進行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不僅會使文章形象鮮明,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達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中學語文教師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美感教學策略,有利于推動教育行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新華. 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立體性經(jīng)驗的思考[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7):32-33.
[2]王淑娟. 關于初中語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 學周刊,2016,(18):48-49.
[3]丁紅梅. 關于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J]. 學周刊,2016,(12):46-47.
[4]林春洪. 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雙向教學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2):24-25.
[5]高建芳.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求實”思考[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2):19-20.
[6]趙丹丹. 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新通信,2016,(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