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成 邊景景
摘要:長征精神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從內涵界定、功能探析、路徑探尋、價值機理四個方面出發(fā)研究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既是長征精神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長征精神;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言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1]長征精神所蘊含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能夠為當代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精神動力。學界多從黨史角度解讀長征精神,缺乏應用性。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視角,從四個方面研究兩者的契合點,對高校繼續(xù)推進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一、長征精神的內涵界定
內涵,從詞義上講,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即概念的內容。長征精神內涵豐富為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首先,長征精神的概念從“長征”和“精神”來界定?!伴L征”一詞據中央檔案館梁慧榮的考證,首次提出是在1935年5月,以中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名義發(fā)布的《中央工農紅軍布告》指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精神”一詞可追溯到公元前239年呂不韋著《呂氏春秋˙盡數》:“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庇纱?,我們可將長征精神定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品質。
其次,長征精神的精神品質眾多。鑒于篇幅,我們選取5個時間點:①1935年,毛澤東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道:“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雹跅钌欣ピ诩o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長征精神,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yè)、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lián)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2]③江澤民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時指出:“偉大的長征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3]④胡錦濤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時指出:“長征精神,是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4]⑤習近平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時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盵5]
最后,長征精神可概括為: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zhàn)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它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是兩者在本質上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二、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探析
所謂功能,是指特定結構的事物或系統(tǒng)在內部和外部聯(lián)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作用。長征精神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主要表現為思想導向功能、價值引領功能、道德示范功能、情感調控功能、審美熏陶功能。
(一)思想導向功能。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總體上表現為:批判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較強;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但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認同不夠。長征精神所蘊含的根本要義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這為當代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動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二)價值引領功能。當代大學生對長征精神缺乏認同的原因有:一方面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滲透方式隱形化。導致的結果是部分大學生在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與主流價值觀要求不相符。長征精神產生的首要條件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為當代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客觀條件,反對民族狹隘主義。
(三)道德示范功能。當代大學生生長的環(huán)境主要有兩種:虛擬環(huán)境和現實環(huán)境。暴力事件、投毒案件的發(fā)生很大程度與大學生自我道德約束不夠強有關。長征精神產生的外部條件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1936年底,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艱苦奮斗”的概念,指出:“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盵6]紅軍的艱苦奮斗作風為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提供道德示范,反對享樂主義。
(四)情感調控功能。當代大學生受復雜社會環(huán)境影響,部分大學生以物質富有程度決定一切。長征精神的原則是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做事都要遵從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大學生雖獨立性強,但卻受輿論環(huán)境影響具有從眾心理。長征過程中紅軍指戰(zhàn)員對戰(zhàn)局變化的理性判斷,為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情感調控方法,反對教條主義。
(五)審美熏陶功能。大學生對事物評價很大程度上靠自我感覺,缺乏實踐基礎。長征途中,條件艱苦,但官兵士氣高漲,離不開宣傳隊。用快板、歌謠、詩作、小說等內容鼓舞官兵士氣和提升官兵審美。紅色文化中的長征精神仍能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客觀標準,反對自由主義。
三、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探究
長征精神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困境,路徑問題探究過程中著重對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四個主要渠道展開分析,進而實現兩者的有效鏈接。
(一)潛移默化融入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注重精神傳承。家庭是長期影響、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一個人的品格、品行。[7]大學生與長征精神客觀上存在“兩差”即時空差和理論實踐差。家長要充分認識到這“兩”差,可帶孩子參觀紅色故居,有助于家庭教育精神的傳承。
2.家庭教育注重家風熏陶。家庭構成以血緣為紐帶,老一輩的高尚品德會通過言傳身教影響晚輩的行為方式。通常中國家庭接受家風文化的方式有四種:祖訓、祖廟、家譜、家法。當前,重儀式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家庭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
(二)標新立異融入學校教育。
1.學校打造特色教學。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社會規(guī)范,以培養(yǎng)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公民的機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8]當前,部分高校結合實際利用網絡微課教學,邀請知名學者線上和線下與學生互動交流,這是課堂教學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表現。
2.學校打造特色校園。在注重顯性教育時,更注重隱形教育的打造。比如紅色老區(qū)的高校,可以研究校史、校歌、?;张c長征的聯(lián)系,學生增長了知識,愛國情感不斷增強。此外,地方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史館,邀請知名學者、退伍老兵講述長征故事。打造建立特色校園,這是從校園建設上標新立異的具體做法。
(三)正本清源融入社會教育。
1.社會組織全面發(fā)力。各級單位要積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比如共同組織助學、組織與長征精神征文、演講、文藝表演等活動。一方面體現出社會福利機構關心當代大學生成長教育,另一方面借助媒體也傳遞著社會正能量。大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對社會充滿感恩之心,這對于解決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是鮮活的案例。
2.社會法律全面改革。在封建社會,道德涵蓋的范圍大于法律;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大學生要用所學到法律知識與這部分人做較量。只有這樣社會上的違法行為從數量上才會減少。大學生要積極履行監(jiān)督職責,這對于弘揚長征精神改善社會面貌都是有效的途徑。
(四)長驅直入融入網絡教育。
1.平臺建立者要懂法。網絡平臺建立者在發(fā)布有關長征精神的新聞報道時要懂法,即平臺建立者不要為了私利發(fā)布有損國家利益和黨的形象的信息。以宣傳為借口,不顧法律約束,遲早要受到法律制裁。網絡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陣地,勢必要嚴加監(jiān)管。
2.信息接受者要懂理。當代大學生他們通過網絡娛樂和學習,但自我防范意識不夠強。有的網站借長征勝利紀念日發(fā)布中獎信息,部分學生上當受騙。因此,做為網絡信息接受者的大學生要懂理,即懂得長征精神中的艱苦奮斗精神。
四、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機理
價值源于客體,決定于主體,決定于主體、形成和實現于人類社會實踐中。[價值機理指的是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踐依據所指向的實踐意義。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長征精神促進當代大學生真善美教育。所謂“真”即客體規(guī)律性,長征精神是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所謂“善”即主體道德性,長征精神是對主體道德的不斷塑造。所謂“美”即主體和客體的有機結合。當代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也與一切假惡丑做斗爭,長征精神為其注入精神動力。
(二)助力中國夢早日實現。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9]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具有明顯“家國情懷”。長征精神的利益觀是大學生汲取精華的來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2).
[2]楊尚昆.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yè)[N].人民日報,1986-10-23.
[3][4]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組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讀本(新民主主義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6、164.
[5]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0-22(01版)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4-185.
[7][8]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106.
[9]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
課題項目: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年院級立項課題“長征精神涵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xhmks1726)資助成果。
作者簡介:
1.馮軍成,男,(1992-)陜西咸陽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邊景景,女,(1993-)河南許昌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