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昆
摘 要:歷史學科是高中學生必修的人文課程,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歷史教學中要著重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而人文精神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以歷史學科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發(fā)揮重要作用。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視,為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工作營造氛圍,提供支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貢獻。
關鍵詞:高中 歷史教學 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能夠通過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歷史課本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yǎng),使學生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所以高中歷史教師要發(fā)揮學科教學優(yōu)勢,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樹立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工作,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方法,以教學促教育,以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工作存在的問題
縱觀當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受到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一線歷史教師認識到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弊端,并嘗試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實際高中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限制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強化,對學生未來全面發(fā)展也產生著相應的不良影響[1]。具體來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試的痕跡太重,為了對付高考,教師更重視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知識的講解,對于如何挖掘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并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則相對忽視。因為忽視,很多教師浪費了課本中有價值的素材,使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人文素質仍然偏低,難以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培養(yǎng)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當前教學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重新審視歷史教學對學生的重要作用,進而探索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歷史課堂,促使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得到培養(yǎng)和強化,切實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強化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工作的措施
高中歷史教學對高中階段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要想促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成長為現代社會的高素質公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該注意凸顯人文精神的價值,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工作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教育實踐中,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相應的保障。
1.聯(lián)系歷史教學內容,深挖教材,激發(fā)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即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肯定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關注人的命運,追求人的精神意義。
高中歷史教材中存在很多與人文精神相關的內容,比如:蘇格拉底為追求真理而舍身取義,雖然他熱愛雅典城邦,但他更不容許最神圣的信仰有絲毫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作為人的靈魂,這種崇高的人文品質,可以成為我們追求真知,批判偽真?zhèn)紊频膹姶缶窳α?。歷史課本中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康德也是人文精神的崇高代表,他在 《實踐理性批判》中寫道:Only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so that our souls are deeply shocked First, our brilliant stars overhead, First, our hearts lofty moral laws.(這個世界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的生活很平淡,他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也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海涅對此評價說:“康德的生平履歷很難描寫,因為他既沒有生活過,也沒有經歷什么?!钡档略诰耦I域的生活實在是太豐富了,他的歷史哲學論文《一個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大大推進了18世紀的歷史哲學,成為后來歷史哲學的先導;他提出的“星云說”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天文學家;他成就最高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給德意志民族的心靈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人文精神除了追求人的精神意義,最深刻的內涵就是承認和尊重個人,尊重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利益,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追求和保護個人利益,不允許他人侵犯。在任何時候,“逐利、保護自己、不損害他人”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
在歷史課本中,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的君王們,總是借“國家”、“天下”之名,行專制之實,輕易剝奪個人的權利,以“道德”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結果君王、政府、政府官員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無視普通民眾的利益,踐踏普通民眾作為人的權利。通過學習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為邦本的思想,學習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讓學生們認識到人的價值至高無上,人的權利與生俱來,而政府的權力,是人們?yōu)榱烁玫谋Wo自己的人權,自愿聯(lián)合起來授予的,是后天的。正如顧炎武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何保護天下人的權利和利益,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高中學生,這是他們未來沉甸甸的責任。教育學生們從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做起,進而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國家法紀,從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做起,進而關注人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命運,最終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肩負起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任。
2.結合歷史人物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人的活動,歷史學科是一門與“人”有關的課程,在歷史教學中,人物介紹和人物評價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學生們會接觸到多種類型的歷史人物,如政治偉人、科學巨匠、思想巨擘、革命英烈、民族敗類等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將歷史人物評價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既為學生正確看待社會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做出正確的指引,又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例如在學習宋明理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朱熹的生平、學術成就、理論進行評價,既讓學生認識到圣人朱熹在經、史、教育、哲學、書法、美學以及自然科學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同時又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其“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對人性的扼殺,對女性群體的傷害[2],學會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在評價哥倫布及其發(fā)現美洲的壯舉時,既讓學生知道哥倫布熱愛航海,具有無畏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也要讓學生們看到哥倫布這類航海家也是殖民者,他們從踏上美洲土地的那一刻起,就進行著虐待土著、販賣人口、屠殺當地居民的惡行,這是對人性的踐踏,也是美洲人民的災難。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辯證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自身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得到正確的樹立,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提升,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3. 理論結合實際,深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感悟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理論講解和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也是強化高中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是歷史具有不可復制和不可再現性,真正組織學生參與歷史實踐具有一定的難度?;诖耍咧袣v史教師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將理論教學和實踐講解進行有機結合,就應該將當前時事政治與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借助對比分析的方法,從另一個層面實現歷史事件的再現,進而讓學生真正掌握歷史知識,并對時事政治知識形成深刻理解[3]。比如:將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對比講解,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愛國對比忠、孝、節(jié)、義和三綱五常,讓學生在解析歷史事件和時事政治的過程中,經歷不斷反思和感悟,不斷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的舞臺不斷擴大,如何充分認識歷史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進而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將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的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姣麗.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路徑分析[J].亞太教育,2015(23):183.
[2]黃志軍.淺議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的學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0):176.
[3]熊三倩.通過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77-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