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琨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產(chǎn)業(yè)規(guī)模的發(fā)展壯大,小學教學也相應提升了教學標準與要求。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與社會教學發(fā)展互相結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的設置相響應了我國素質教育的號召,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其健康的成長。本文結合我國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一般性問題,從加強社會教學實踐、豐富教學組織形式、培養(yǎng)小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幾個方面探討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質量的具體實踐措施。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小學教育;問題;實踐
小學品德學科教育是我國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年來受到高度重視,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經(jīng)要求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課過程中,必須要拿出20%的時間用于開展學生活動和相關的實踐教育,并同時指出,社會實踐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有計劃性逐步提高其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比例。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在思想品德中加入實際活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書本教育而言,小學思想品德中的社會實踐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建立在書本知識上的,強調(diào)與社會接觸為主要活動形式,在接觸中學習,在接觸中成長的教學,它不只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察,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夠改變以往上課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相反,在實踐課上,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有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而這正是符合小學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的得到激發(fā)。此外,書本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更好的轉化,按照哲學上普遍承認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可以推出,要想產(chǎn)生更多認識的需要,實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學生的親手實踐,學生平日里學習的知識得到了檢驗,檢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的思考,提出更多問題,從而使得學生在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實踐活動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應試教育帶來的對于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忽視,以往的課堂書本教育通常是分數(shù)說了算,一些非智商因素比較高的同學常常因為考試的卷面成績比較低而認為自己沒有前途,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走上歧途。
一、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因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開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人員對其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理解不夠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學資源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仍存在著以強制學生記憶和理解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小學生身心的發(fā)展是一個快速且微妙的變化過程,如果缺少教師人員的正確引導,任期自我發(fā)展容易造成小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發(fā)展。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心智的啟發(fā)與引導,使其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與自我教育。其次,小學品德與生活的部分教材內(nèi)容過于老套,沒有很好的與現(xiàn)代社會形勢做好銜接,一些舊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已然不能適應現(xiàn)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深入的理解教學內(nèi)容,這樣既浪費的教學時間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優(yōu)化平的與社會教學的策略
1、踐行新課標理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在與教師不斷交流、探究、互動中不斷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觀念,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應細心、耐心地引導其解決,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應不吝惜言辭對其公開贊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最(對)自己的信任、認可和贊賞。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愿意將自己對問題的真實看法、對課程的真實掌握情況告訴老師。教師只有準確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后才能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方法,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有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人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容易對新事物有快速的認識,更有利于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因此,為切實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充分重視和諧融洽師生關系的作用,并積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為高效課堂的開展做好準備。
2、聯(lián)系實際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在教學開展中應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質量,發(fā)揮其在小學教育階段所應起到的價值性與作用性。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一,集體活動方式。結合教學主題內(nèi)容設置具體的活動內(nèi)容,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體活動是增強兒童組織配合與參與能力的正確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增強品德教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探索,筆者自身就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掃墓,增強了學生群體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革命先烈奮斗歷程的了解,在活動之中學生們認真學習了關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識與先進事例,在詳細的講解中,同學們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學習到了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個別活動形式。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還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如教《我愛花,我愛草》一課,在學生提高道德認識以后,筆者讓學生每人設計一句警示語,提醒人們愛護花、草、樹木。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內(nèi)容豐富有趣。有的寫“我是嫩嫩的草,別把我踐踏”,又有的寫“我是美麗的小花,我為眾人開放”,有的寫“花、草、樹木為人類服務,我們都來愛護他們”。這些學生們親手寫下的標語,在最后被放到了花園的一些明顯位置,擺放好之后,學生們自我都有了對環(huán)境保護與愛護花草全新的認識與理解,通過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內(nèi)容,學生們自我感悟,自我學習,了解到了社會品德教育改革的動力,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影響,讓學生們感覺到了真實的發(fā)展,體會到了回歸自然的感覺。
三、結語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方式有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其課堂教學成效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能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前提下,著眼全體學生,利用有趣的情景教學及鮮活的實踐教學等方法,最大限度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以確保小學生在思想品德及社會行為方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闕瑞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4,18.
[2] 陳學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4,05.
[3] 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