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莎
摘 要:小學英語的學習正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尤其是五年級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通過英語對話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技能和英語口語鍛煉能力。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從話題型對話課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以下以五年級教學為例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英語話題;對話;教學思考
小學五年級英語難度適中,能夠對學生英語進行培養(yǎng)的關鍵就是英語的使用能力,因此對話是提升學生英語使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話題類型的對話中,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完善,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一、英語話題性對話情景的創(chuàng)建
在對話學習中,情景非常關鍵,不同的情景會激起學生不同的參與興趣,還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這是語言交際和語言活動的必需要素。交際化的英語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充分地使用已有情景進行課堂情景的組織,還需要做到教學內(nèi)容的情景化。英語情景對話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和話題以及社交活動的場面,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讓學習更加充分。在話題性交際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對詞匯、語句和語言知識進行更多更為全面的掌握,提升聽說和交際素質,提升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對話類型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和分析
對話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主要是課堂氛圍的把握上,一些學生并不愿意去主動說話,也不愿意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更不喜歡使用英語和他人展開交流、溝通,這樣就需要教師想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帶動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開口。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基本情況找到學生不喜歡學習的原因,比如是性格方面的,還是學習能力弱方面的,讓性格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對彼此產(chǎn)生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度,在班級中有更多的交流的聲音。
教師需要以話題為基本提綱,使用對話教學的基本模式。首先,找到新穎的話題和語言點,連接起舊的知識。其次,對于話題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時間、地點進行敘述,逐步踐行話題教學的計劃,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師的具體教學方案分析
教師在對話教學中如果關注話題類對話就需要確定一個話題。從以下案例中進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以in a nature park為話題,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
教師:Dear lily,what are you doing?
學生:Im watching my classmates.
教師:What are they doing?
學生:Jim in catch dragonflies,Han meimei in woven garlands,small in rowing.
在這個話題中,點明了話題的主旨,是在一個自然公園中,并且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這是老師和麗麗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可以學習到what are you doing這樣的句型,回答是Im
watching +動詞ing+其他。教師在尋找話題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所熟悉的話題,也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只有這樣英語對話的繼續(xù)才能更加有效。另外,在此過程中為了情景需要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圖片,圖片是在戶外公園交代事物,有There are small animals,flowers,and the river等等,在這里學生也可以發(fā)揮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因此對話中也能展現(xiàn)出來更多的精彩。教師指著圖片和學生進行對話“Boys and girls,do you know where it is? What are these?”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會逐一回答,但是可能不是非常全面,也有猜想的部分,因此教師面對這樣的情況需要先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Good,very good,you are so great”,然后再去交代
具體的事物。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五年級英語話題型對話課教學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英語對話和英語話題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分析,以此讓教學效果更加突出,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定的情景,還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學生提出學習建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主動參與到對話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紀萍珍.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生成性思維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對話課型構建:以PEP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Part A Lets Talk部分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25(z1):1-5.
[2]蔡麗莉.例談小學英語對話情境創(chuàng)設[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3,22(9):76.
[3]王正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標下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問題[J].新課程(小學),2013,14(9):3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