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二勤
摘要: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意愿交流中與語言表達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鑒于日本文化中非言語肢體行為特色鮮明,有計劃地將非言語交際內(nèi)容融入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日語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將言語教學與非言語行為培養(yǎng)有機結合,是提高日語課堂教學質量的必要方式。
關鍵詞:日語教學 非言語行為 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29-02
外語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竭力培養(yǎng)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復合型人才。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效交流在兩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際活動中需求明顯。這對日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tǒng)語言教學,尤其是日語教學活動中,以言語培養(yǎng)為主,側重語言本身,較為強調詞匯、語法和讀寫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交際溝通能力的概念中,以肢體語言為代表的非言語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
非言語行為與言語媒介相比,具有開放的不確定特征,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可變性。母語的習得是在自然成長過程中完成的,很多非言語的表達方式的學習也是不自覺地就達成了。而外語的學習通常是以課堂或網(wǎng)絡的教學視頻來進行的,其重點在于語言形式而非內(nèi)涵。[1]對非言語行為的無視直接造成了實際交際中的尷尬困境。
受到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影響,日本人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不同的肢體動作,輔以簡單的言語,透射出的是其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2]鑒于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有必要強調,日語教學不能僅以文法、詞匯為中心,只有熟知其非言語肢體動作的內(nèi)涵,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準確理解對方并有效表達自我。
一、日本文化中含蓄的肢體語言
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文化具有強烈的謙卑和隱忍特點。[3]受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肢體語言內(nèi)容豐富,從禮節(jié)動作的鞠躬、微笑到頭、手、腿部的示意都有著各自的內(nèi)涵。
1.鞠躬
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日本人很少握手,鞠躬是兩人見面時最常用的問候方式。鞠躬的幅度從點頭示意到低頭彎腰的深鞠躬,禮儀正式程度因人因事而異。一般來講,一句“ぉはょぅ”,搭配簡單的點頭致意,便足以完成同學同事間的友好招呼。而在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時,則要用45度的彎腰程度,較為正式地表達致意。如果在正式場合,特別面對的是師長、領導等輩分較高的人,則需要致以90度彎腰的鄭重鞠躬。而這種非常正式的致意方式更多地用于致歉的場合,比如在新聞節(jié)目中見到的公司高層因產(chǎn)品質量問題向消費者致歉的場景。
鞠躬致意被日本人認為是基本的交際禮節(jié)。同事小聚、老友相逢需要鞠躬,接待客戶、出入會場需要鞠躬,甚至夫妻道別、親子互動都有鞠躬的意味。所以,日本人每日鞠躬過百的說法并不為過。
2.微笑
微笑在日本被奉為基本社交義務。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彬彬有禮,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然而,他們不僅在高興時微笑,在處于窘迫發(fā)怒時,也會發(fā)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日本人的微笑》是英國文學家,拉夫卡迪奧的隨筆,其中對日本人微笑的描述耐人尋味:“日本人的微笑給人的第一印象大體上是非常愉快的。在開始時覺得日本人的微笑很有魅力。但以后有時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苦惱、羞愧、失意時的微笑讓人不知所措……即使是心亂如麻,臉上也要凜然地微笑,這在日本被認為是社交上的義務?!?/p>
日本人的微笑和日本品牌都是全球聞名的。特別是日本的服務行業(yè),面帶微笑的服務人員都是出了名的親切;而著裝干凈,謹慎仔細,常帶微笑的日本游客,也給其他國民以良好的印象。在微笑面孔的遮掩下,歐美國家大都無法理解中國和南北韓為何對日本多有指責。他們忽視了這些笑容背后日本曾帶給亞洲近鄰的可怕歷史往事。
3.拒絕/否定
日本人的表達多委婉含蓄。尤其是自己的觀點可能與別人的看法不一致的時候。日本人選擇在胸前交叉雙手表示“不可以”,卻不會輕易將“不”說出口。在日常交流中“……けど”或“……が”的半句表達頻率非常高,這里沒有說出來的后半句就是反對的意見了。
日本教育家高橋敷在這個問題上曾表示:“日本人一味地隱藏自己的意見和思想,唯恐與別人的觀點相違……”日本人在表達個人立場時的做法比較委婉。他們非常在意對方的感受,所以在決定發(fā)言前,大都會試探對方的感覺和立場。只有準確把握了日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才能避免在與日本人的交往中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日本人用雙手交叉于胸前的肢體語言則明確地表達否定的意圖,既避免了言語沖突的尷尬,又達到了傳意的目的,發(fā)揮了超出語言表達的作用。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通常會有這樣的疑惑:這個日本人沒有拒絕我啊,我要爭取一下啊。其實,對方的表情和語氣已經(jīng)早就表明:不可以。
例外的情況會出現(xiàn)在級別不對等的兩人之間。比如,父母對孩子就是個例外。在制止熊孩子的無理取鬧時,“だめ”也常有出現(xiàn)。而在陌生人之間,永遠不會出現(xiàn)這個詞匯。
以上的三類列舉是日本人較為常用的非言語肢體表達方式。進行更多的日本文化學習,則可以了解到這些行為產(chǎn)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內(nèi)涵。日語課堂,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場地,重視非言語行為認知的培養(yǎng),準確把握交際者的完整內(nèi)容,增進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活動。由于非言語行為具有非結構、無符號和非連續(xù)性等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需要更多的技巧。
二、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
非言語交際和語言交際在交流活動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優(yōu)化教學組織:
1.教師的認識與自我約束
首先,教師需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上的認識,拋棄完成語言培訓就可順利交流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意義。其次,在知識積累中注重對日本文化和習俗的學習,提高自己對日本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日語文化修養(yǎng)。最后,利用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日本文化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際能力,并有意識地規(guī)范使用非言語方式進行意愿表達。
2.教學內(nèi)容的精心設計
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以教材為中心,卻不能以課本為全部。結合課程進度,有計劃地增加日語文化背景的知識含量;結合閱讀訓練,適時進行俗約、習慣及文化禁忌的介紹。為了使得非言語教學的設計不顯的突兀,所設計教學內(nèi)容需要與相應的語言內(nèi)容密切相關。以日常交際場景為基礎設計練習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與交際實際緊密結合。可采用音像資料充實教材,拓展交際訓練環(huán)節(jié)的深度,結合場景故事將非言語交際知識有機融入到教學內(nèi)容之中。
3.教學方法的恰當選取
鑒于非言語教學的無結構、非連續(xù)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小組交流、場景應用等教學手段效果較好。融入角色的場景教學過程形象,帶入感強。在教學手段上要靈活利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如音頻、視頻資料的加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然、真實的學習題材,達到有效學習和領會語言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及其文化差異的培養(yǎng)目標。
4.試煉機會的充分給予
面對面與日本人進行交流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手段,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教師和學習應盡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際鍛煉機會。將學生送出去和聘請高質量的外籍教師都是捷徑, 但教育投入成本太高,無法滿足多數(shù)普通高校學生的需求。不過,在國際交往頻繁, 外籍人士增多的今天,應鼓勵學生利用自身條件,走向社會,尋找機會,盡可能參加一些跨文化交際活動,也是提高日語交流水平的一種方式。如與外國留學生的各種聯(lián)歡交流活動,參加涉外導游活動或涉外賓館的接待活動,以及中外學校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生交流活動等。
三、結語
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日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熟練的日語交流能力,僅停留在詞匯和文法的訓練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肢體語言等非言語內(nèi)容,有助于提高日語工作者的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非言語行為培養(yǎng)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誤解,提高日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悅.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李曉英,張波.非言語行為在日本禮儀教學中的定位[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12):93-95.
[3]吳麗艷.中日非言語行為的差異[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5-8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