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德
【摘要】特色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學校教學創(chuàng)新的根本途徑,是決定農村地區(qū)學校辦學品位、辦學質量的核心。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地區(qū)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文章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創(chuàng)建農村地區(qū)中學語文特色課堂。
【關鍵詞】農村地區(qū);中學語文特色課堂;學習興趣;人生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教育的特點突出強調是實踐性。因此,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就成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換句話來說,就是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要立足于生活。而農村地區(qū)的中學教育處于社會的最基層,有著廣闊的群眾基礎,這些生活實踐環(huán)境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資源。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教育研究者,本人長期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對農村生活和農村教育工作有著較深刻的體驗。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歷,從五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創(chuàng)建農村地區(qū)中學語文特色課堂。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主人公意識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钡拇_,在廣大農村地區(qū),許多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特別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兒童時期就已經開始充當家庭小主人的角色。因此,作為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農村孩子的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獲取知識,而不僅僅依靠教師傳統(tǒng)的灌輸??梢?,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要展現(xiàn)的是富有情趣的課堂教學藝術,以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地幫助農村學生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或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快樂地學習。農村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教師在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的設計上,要根據(jù)農村學生的實際水平,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在能力訓練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體現(xiàn)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盡量滿足學生合理需要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引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自由、快樂地成長。
二、創(chuàng)建學生學習的小天地、小樂園
要打造特色課堂,就要努力營造無拘無束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農村生活比城鎮(zhèn)生活此較悠閑自在,農村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自由。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施以各種各樣的約束,將會使他們失去活力。學習是一項腦力勞動,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此,要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應該多一些微笑,多一些溫馨,用微笑、溫馨來感染每一位學生,帶給他們一個好心情。
很多農村學生缺乏自信,對新知識、新內容的學習存在膽怯的心理,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量把話語說得親切一些、和藹一些,并不斷地鼓勵學生,讓學生樂于親近你,讓他們重拾信心。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更富有生氣,富有活力。如果學生不敢發(fā)言或發(fā)言不正確,教師千萬不能橫加指責,否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信心,甚至會讓學生今后再也不敢發(fā)言。
很多農村孩子作為留守兒童,自尊而自卑,心理因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而變得十分脆弱。面對這個特殊群體,農村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心。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動作,教師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批評他,然后課后再找他單獨談心,問清原因。如果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準確全面,但不乏獨到之處,教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學生稍有進步,教師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另外,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最忌諱的就是教師把壞心情帶進教室,就對學生發(fā)脾氣,沒有耐心。這樣的課堂,只會令學生討厭,更談不上有趣味了。
三、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工作最有意義的莫過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生自然會認真地學好。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景來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進入情感,從情中品味。情景交融,學生有了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就會主動地學習。
有些知識本身就枯燥無味,如果教師還死板地采用中規(guī)中矩的教學方式,未免會造成曲高和寡的后果;相反,如果換一種教學方式,如給學生講一段笑話,或者結合農村生活實際讓學生講一講他們的所見所聞,這樣學生就會很自覺地學習。幽默的語言、生動的生活事例如同“興奮劑”,能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使課堂充滿人性的生機與智慧的力量,使學生很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學“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可見,教學做的統(tǒng)一,有利于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中獲得知識,獲得能力,獲得智慧。這里的“教學做合一”其實就是行知的統(tǒng)一。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在“生活中教,游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穿插辯論會、演講會、知識搶答賽、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成語接龍、歇后語我來補等活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豐富而精彩,成為“知行”的海洋,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汲取到更多的知識營養(yǎng)。此外,在課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辦黑板報、手抄報,組建藝術、體育、閱讀與寫作興趣小組,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充分展示才華,知行并用,感受語文特色課堂教學的真諦。
五、讓課堂成為學生品味人生價值的空間
每個人都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揚和鼓勵,而不喜歡受他人批評和教訓,哪怕是善意的批評,心里也有幾分不舒服,更何況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小時候,在剛學說話、學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原因是父母總是用最得意、最欣賞的目光來關注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也就是這種賞識,使得每一個孩子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就掌握了口語這種最難的語言形式。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學會運用賞識教育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及時加以鼓勵,讓學生體會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的及時鼓勵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有更多品味人生價值的空間。
總之, 每位學生身上都存在不可估量的能力,農村孩子也不例外。只要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積極創(chuàng)建有特色的課堂,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成長、成才,相信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必將能真正走出一條特色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