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興++甄琛
摘要:在二語語言學習中,自主學習與學習動機的關系一直是學者們廣泛討論的話題。二者在二語習得尤其是英語習得方面的關系和對二語習得的作用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熱點。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學習動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但鮮有研究者關注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及作用。本文將著眼于這一特殊的角度,研究自主學習能力對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英語教學和學習策略。
關鍵詞:自主學習; 學習動機; 大學英語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日益增多,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明確規(guī)定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弊灾鲗W習理論為探索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可能。
一、自主學習及學習動機的定義
自從Henry Holec于1981年在其向歐洲議會提交的報告中將學習自主性引入到第二語言學習領域,語言學家就開始研究自主學習與及其學習動機的關系。學習自主性和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學者對學習自主性,學習動機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做過諸多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自主學習的內涵及其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自主學習的定義
多年來,學習中的“自主性”一直是教育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自主學習”一詞被引入到二語習得領域源自學者Henry Holec。他將自主學習定義為“能夠掌控自己的學習的能力”。 隨后,陸續(xù)有學者提出了自主學習的定義(Littlewood 1999,李昆1993,倪清泉 1997,等)。其中,Littlewood(1999:7)認為學習者自主性“本質上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系”。通過這一定義及其研究,Littlewood將心理學維度加入到Holec的定義中作為補充。這兩個定義成為以后研究者自主概念研究的出發(fā)點。
(二)學習動機的定義
作為日常生活和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心理學術語,動機在文獻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動機提出了不同的定義,這增加了我們對其復雜性和多面性的理解。根據各學者的見解(Maechr & Meyer 1997,李昆1993,倪清泉 1997,等),動機是引發(fā)行為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的內在思考過程。二語學習動機則屬于動機的細分范疇。張春興(2000)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并致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習動機也可以理解為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習者行為而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的內在思考過程,并且在學習活動中促使個體自發(fā)地投入心力、維持學習的原動力。
二、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大量的評論和討論提供了足夠的證據來表明,“動機是否逐漸增強取決于學習者是否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并認為他們的學習成功和失敗歸因于他們自己的努力和策略,而不是在他們控制以外的因素”(Dickinson 1995:27)。顯然,自主學習在一定的條件下優(yōu)先于動機,即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動機正向相關。
(一)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 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該理論是論述在社會環(huán)境中有關人格發(fā)展和運作的人類動機的宏觀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強調良好的目標能帶來良好的結果。該理論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自主學習者利用控制軌跡,能夠使事情按自己的意愿發(fā)展,于是自主學習者在自身內部被真正的激發(fā)了。因此,當有機會自己掌控學習效果并可以選擇自主學習時,語言學習者在日常有教師引導的學習中也會更主動地學習,即自我決定力引發(fā)了內在動機。Dickinson(1985:169)指出“自我決定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存在因果軌跡的內部行為,根據其對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的定義,自我決定可以被看作與應用語言學概念的自主性相關”。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自主性越高,學習動機越大,即兩者正向相關。
(二)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關于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B. Weiner(1974)指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根據各因素的性質,Weiner又將成功與失敗的歸因歸為三個向度:控制軌跡、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在教育領域,許多研究者得出結論:一個人關于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的歸因會影響未來的動機。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后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試還會期望失?。蝗绻芽荚囀w因為運氣不佳,那么以后考試就不大可能期望失敗。
正確歸因的學習者與自主學習者有一些相似之處。首先,兩種學習者都能夠掌控自己的學習,并接受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的責任。第二,他們都承認學習的成功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努力??傊?,所描述的這些學習者的特點,也描繪了自主學習者(Dickinson 1985)。“學習中取得的成功,只會對于那些對自我的成功愿意承擔責任的學習者才會激發(fā)更大的動機。這些學習者認識到,成功來自個人的努力而非僅僅取決于自身能力和機遇。(Dickinson 1995:171)。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把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歸因于個人控制的因素的人,是那些更具學習動機的自主學習者。因此,歸因理論為自主性提高動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動機減弱,從而直接導致大學英語學習的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師致力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以上的推論提出如下的策略。
(一)提高內在動機
Douglass Brown認為傳統(tǒng)的語言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使學生過分關注教育過程中物質和金錢的獎勵,而不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和經驗的內在渴望”,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習動機產生負面影響。前述研究已經表明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內在動機可以促進真正的學習,而這也是學習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內在動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為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外語學習中內在取向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影響外語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在所有的動機變量中,興趣對動機行為的影響最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第一,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努力分享有趣的知識,這是保持興趣的重要組成部分(Cook 2000)。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總是遵循一種模式是很枯燥的。一個有趣的笑話或一個著名的諺語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介紹有關本土足球運動員或電影明星的信息也是一個好方法。
第二,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有助于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因為新生事物往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內容新鮮的教材。適當的課堂和課外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第三,制定一個合適的評估表也是維持學生好奇心的一個有效措施。研究表明、評價在決定學習者的成就感和滿意度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使用各種積極的評價形式,如表揚、鼓勵和獎勵,鼓勵學生認同自我的成就感、成績或特殊愛好,以確保他們能積極評價所給予的活動。而高校及其他教學機構也應該對此類評價提供政策和物質支持,制定相應的規(guī)定,這是獎勵、鼓勵等評價措施能夠長期運行的基礎。
第四,教師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做法,例如,讓他們樹立學習目標,與他們交流在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建立起語言學習的參與感和自控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內在動機。
(二)正確歸因
以往的研究表明,適當的教學方式有助于使學生免于處于一種不良的歸因模式。 Trembly 和 Gardner認為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因果歸因能夠改變對英語學習適應欠佳行為(Trembly & Gardner, 1995)。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他們的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如自身能力和后天努力,而將他們失敗的原因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和任務的困難;避免他們將成功歸因于外部因素而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同時,建議教師幫助學生擺脫英語學習的無助和自卑感,并分析造成學生持有不正確歸因信念的原因。
四、結論
英語學習中自主能力與學習動機的關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根據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大多數的學者從各個角度論證了學習動機的增強對英語學習自主能力的促進作用,人們的一般共識也只注意到學習動機對自主學習的影響,而忽略了二者的反向關系。本文根據心理學中自我決定理論和歸因理論,獨辟蹊徑,論證了英語學習中自主能力與學習動機的正向相關關系,并根據這一推論,總結了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采用的策略。這些策略不僅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也可以推廣到中小學的語言教育中。
參考文獻:
[1]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01-220.
[2]高越.動機調控策略對英語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5(6):78-82.
[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實踐[M].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2000).
[4]張玉翠.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控策略與成績關系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0):131-132.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