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梅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在方方面面都有所提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需要教師量體裁衣。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教學;趨利避害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滲透所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影響。雖然智能手機可能會使得學生們不能專心上課聽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網絡技術的推廣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滿天而來的繁雜信息使得學生心情浮躁等,但是這都無法抹殺科技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網絡的推廣,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知曉天下之事;在老師遇到教學瓶頸時可以看一看網上其他老師對于某個觀點的個人經驗分享;信息技術的滲透使得學校的教學進度變快,幫助學生拓寬自我視野,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下,許多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都會迸發(fā)出來。當然,信息技術的使用更可以豐富學生和老師的課余生活,比如共同觀看歷史紀錄片、電影等,都有助于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從以上方面來看,雖然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只有我們趨利避害就可以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處處便利了。
一、傳統(tǒng)歷史教學
歷史是一門深奧的學科,雖然它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但那都是小方面的,整體上歷史學科在記載人類活動的進程上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史記》等,雖然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其實在每朝每代的歷史記錄中都具有主觀色彩,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挖掘出土的許多文物進行數據測量與評估來還原歷史的客觀性,完成對當下時代的完整映射。歷史記載著前人的文化生活軌跡,都是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所以在教學方面來看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很多學生看來歷史課堂教學可能索然無味,課堂教學無非就是教師機械的念課本和劃出重點題目,再進行復習與考試罷了。亦步亦趨的教學手段的確無法培養(yǎng)出大多對歷史感興趣并發(fā)掘歷史學科內在意義的學生,所以在歷史教學發(fā)展中也出現了瓶頸。對此,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有待解救,而也就是在這個尷尬的時刻,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許多敢于創(chuàng)新的老師發(fā)現其可以發(fā)揮的無限空間。
二、將信息技術融入歷史教學課堂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歷史課堂幾乎都是亦步亦趨,有其固定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本質上的創(chuàng)新與質的跨越。但是信息技術的出現無疑打破了這種教學局限,例如:有的學校安裝上了“班班通”,并且在課堂上可以運用自如,這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大重要跨越,這對歷史教學的發(fā)展更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信息技術的引進使我們教師對于歷史教學方法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有了更多的思路。例如,對于秦國時期、漢代與三國時期中國疆域變遷與地圖發(fā)展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那么教師就可以選擇制作三個時期圖片的對比,從而可以直觀清晰的看出來其中的變化了。有的時候語言所帶給學生們的理解是晦澀難懂的,但是圖片的形象直觀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能力,更能培養(yǎng)他們總結歸納一般規(guī)律的意識。所以在許多歷史的圖解題目中,學生們會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來解答考試中的題目,這樣來看歷史學科也就不是一個艱難的學科了。
三、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發(fā)掘
許多活潑的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可能都是坐不住的,但是為了吸引學生們安下心來去學習歷史、理解歷史,老師們可以選擇在對應的某些重點的知識點上展開多媒體的拓展。比如說近代史都是讓國人為之震驚的屈辱歷史,學生沒有真正經歷過那個屈辱的年代,所以也就沒有切身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這時,歷史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極為重要了,其實在歷史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授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和西方國家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并理解其中的差異,更要找出中西如今發(fā)展之差距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史為鑒”,所以歷史是對人文情懷的一次展開解讀,單純的授課無法給學生的內心造成多大的影響。所以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的心理產生對歷史的共鳴,比如抗日戰(zhàn)爭、開國大典等系列電影電視劇都是在描述中國人民在鴉片戰(zhàn)爭后受到了西方帝國主義的荼毒,并且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舊可以站起來,進而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
一部電影在播放的過程中可能在傳統(tǒng)老師心目中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是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電影中一幕幕令人深刻的場景都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一些對當時歷史的深入了解以及自我主觀意念的產生,在電影的深入發(fā)展中,學生們對歷史的好奇心也就不知不覺的產生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都對這句話極為熟悉了,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所以老師在教學中運用集體觀看電影等影像資料的手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開始。
四、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深入歷史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有學生對歷史的深入探索。課堂都是靈活的,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對信息技術的熟練掌握與運用都會讓學生真正理解歷史的內涵。理工科都有自己的建模與探究報告,那歷史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建模與探究報告呢?
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可能會讓歷史老師可能會在課下吃點兒苦頭,但是會極大的拉動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PPT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軟件,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大多順延著時間的方向,向現代的方向來講解歷史的步步進程,所以每節(jié)課下課之前歷史老師都可以布置一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去預習下節(jié)課的內容,當然最后是以PPT上課講解的形式去展現。其實在展現的之前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學生都會為了能夠在展現自我小組的PPT與講解時,深入完整的去了解每一個歷史發(fā)展的細節(jié),就這樣無形之中推動了學生去深入學習歷史,從而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歷史的教學是可以依托信息技術的,但并非完全依賴于信息技術,為了避免歷史的教學走向畸形,負責歷史教學任務的老師應該把握好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我曾經聽過許多場公開課程,老師與學生的確在課堂上都配合得十分不錯,在教學中不免會運用到信息技術。對此我能充分體會到信息技術與教師講解的完美配合。教學過程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我們只有更好的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才能在教學中實現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碰撞。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不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過多的依賴,而是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產生不同的見解與看法?!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歷史老師也不是完全對所有歷史知識都全面了解的,所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是學生所必不可少的,更是值得我們老師珍惜并且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