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穎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保證結構有序的語文課堂,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堂模型;語文教學;學習過程
語文課堂相較于數(shù)學課堂的程式化,呈現(xiàn)出來的通常更加多姿多彩、千變萬化,同一篇課文,在不同老師的課堂中,給我們觀課者的印象也是如同萬花筒,多角度、多維度,眼花繚亂。這種現(xiàn)象,我們也可用一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解釋每個語文教師迥然不同的課堂教學。誠然,語文課文的解讀是多方位的,但變化太多,難免呈現(xiàn)出散亂無序的樣貌,結構有序的有效語文課堂成為我們追求的一種新教學。
一、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散亂無結構
語文課堂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繁雜散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圍繞課文整個教學中各力量“多管齊下”的結果。
1.教材處理散亂無結構
教材是我們教學的載體,也是課堂上師生對話的載體,我們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手上的教材展開。鉆研教材成了我們每堂課開始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很多老師埋頭苦讀教材,吃透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教材中涉及的內容熟記于心,在課堂上和學生一段一段來學習,不放過每段的“嫌疑”詞語句子,事無巨細,教材寫什么,我們按部就班教什么。一堂課下來,學習內容很多,但撥開層層,發(fā)現(xiàn)除了教材內容,其余一無所獲,毫無章法。當然,有經驗的老教師會去繁就簡,不會依據(jù)教材內容籠統(tǒng)都教,按照多年學生的考試經驗,明確這篇教材中涉及的考點,依據(jù)考點而教。這樣的結果,一堂課就如同洋蔥,一個考點一個考點撕下來,卻發(fā)現(xiàn)沒有內涵了。
2.教學過程散亂無結構
循規(guī)蹈矩依據(jù)教材走的教學模式,必然有種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的無自主感。教材內容上一共多少自然段,就得教多少段,教學過程隨著自然段“一路小跑”起來。教學過程是一個依據(jù)自然段進行的散亂無結構的過程,沒有深究品嚼的語文價值。再者,有了幾年教學經驗,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按照自己的風格進行教學,沒有一個科學的課堂模型框架,在自己的經驗范圍內,隨心隨性組織教學過程,這勢必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散亂無結構過程。
3.學習過程散亂無結構
教材處理影響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過程。當教材處理得散亂無結構時,教學過程便無章無法,在這樣的環(huán)境影響下,學生學習會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過程嗎?必然是散亂混沌的。學生學習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的過程。沒有一個結構化、程序化的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是摸不著頭腦的,只能在教師的帶領下,順著教材內容,摸著考點走,只知道“學了什么”,而不知“學會什么”,得不到一種學習的成長感,而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無效的學習。
二、“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模型建構
“教—學—評一致性”,即“教學”“學習”“評價”的一致性,倡導“評價優(yōu)先于教學設計”的逆向思維?!敖虒W評一致性”的課堂主要特點就是讓評價任務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即“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就是由諸多評價任務組成的課堂,評價任務是其基本元素。
1.教材處理由散亂走向結構化
的確,每個老師有自己處理教材的方式,教學經驗、閱讀視角等都會影響教材的處理。一堂有效的課,必定是依據(jù)目標來有序展開的課。教學目標的制定,應根據(jù)教材、課標、學情而定,三者缺一不可。在課標的指引下,落實到具體教材內容中,我們就得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去提煉合適的學習目標,教材、課標、學情三足鼎立,凝聚在教學目標中?!敖虒W評一致性”的課堂模型中,我們要大膽打破課文,由目標去統(tǒng)整教學內容。一堂語文課的目標一般有多個,這多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我們在提煉目標時要考慮目標間的整體性。
目標之間可以是平行并列的,也可以是逐個遞進的,但都體現(xiàn)了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我在執(zhí)教四年級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有這樣兩個目標:(1)能從相關語句中品讀出李時珍經歷的苦,有感情地讀好這些語句;(2)感受李時珍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偉大品質以及對待工作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有感情朗讀課文。這堂課的目標就是訓練學生進入語境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個目標都是為朗讀而設計,具有整體性。而分目標之間又有遞進性,先從有感情地讀好句子開始,繼而有感情地讀好整篇課文,從而形成連貫完整的教學目標,目標的結構化制定讓教材處理也隨之從散亂走向了結構化。
2.教學過程由散亂走向結構化
在一個整體性的目標引導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也有相對應的評價任務。評價任務可以檢測一個或者多個目標,我們的教學過程是有步驟、有目的的?!敖虒W評一致性”的課堂模型是一個程序化的結構整體。一節(jié)課就是由很多板塊構成的?!皩搿薄翱偨Y”板塊在傳統(tǒng)課堂中也有,這里不贅述了,關鍵就是中間部分的板塊。我們提倡一個學習目標一個板塊,當然,一個學習板塊中主要是由評價任務構成的。這樣,縱觀整堂課,這就是板塊化的課堂、程序化的課堂、結構化的課堂。
在每個板塊結構中,我們還要嵌入更精細化的“三部曲”小結構?!叭壳奔丛u價任務的呈現(xiàn)、圍繞評價任務的學習、交流與反饋。
評價任務的呈現(xiàn),關鍵就是讓學生明確評價任務,可以通過教師的口述講解、師生討論等形式來明白學生要做什么;圍繞評價任務的學習,就是學生在明確評價任務的前提下,開始多種形式的學習,可以自主思考、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等;交流與反饋就是這個板塊的最后一步,讓學生學習后在課堂上充分呈現(xiàn)他們的學習信息,教師根據(jù)這些信息展開教學。
3.學習過程由散亂走向結構化
教材處理時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一個個板塊結構組成,板塊中又有程序化的“三部曲”,建構好這樣一個“教學評一致性”的語文課堂模型后,我們的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就在一個科學框架下有序展開。從散亂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結構化的學習過程。
學生在教師呈現(xiàn)評價任務后,明白自己的學習任務,知道要做什么,帶著學習任務的學習,是一個集中注意力的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注度。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同桌討論、小組討論,每個人對學習任務了然于心,學習效率也必定提高。在圍繞評價任務的學習后,師生交流學習信息時,又對學習認識有了提升,學生也在交流與得到的反饋中進一步成長,一堂課有了成長感、提升感,便是一堂有效的課堂。
“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模型對于語文課堂的結構有了重大變革,促進教材處理、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的結構化,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J]徐瑰瑰.論教—學—評一致性[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15-2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