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春
摘 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探索。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可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當主人、當老師;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檢測方法等基本做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 合作探究 教學評價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從無到有,教學模式從借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具有信息技術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下面就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做一下探究。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應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四年級教學word綜合訓練課《小報的制作》時,筆者是這樣引入新課的。首先出示三張報紙,一張是學生自己的手抄報,一張是普通黑白報紙,一張是有彩色圖片的報紙。在內容完全一樣的情況下,讓學生比較那一張比較好看,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有色彩的一張。然后,再出示用計算機制作的一份“小報”(有彩色的圖片和美麗的文字及動畫效果),問學生:“現(xiàn)在你們喜歡哪一張報紙呢?為什么?”學生當然更喜歡用計算機制作的具有效果的“報紙”。在這樣的情景下導出本節(jié)主題,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學習任務進行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教材中單純的技術傳授的現(xiàn)象。在教師的激發(fā)鼓勵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開始高漲。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鉆研、設計、制作出有聲音、動畫效果的報紙,盡管還很幼稚,并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也及時地加以表揚和激勵。再經過進一步的引導、鼓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學生創(chuàng)新的意識就會大大加強,他們用計算機制作的電子小報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并且達到了聲情并茂的境界。又如,在學習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時,先出示課前制作好的幻燈片,給學生演示,學生們看后興趣大增,都爭先恐后地想制作自己的作品。通過學習,學生們都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有動畫、聲音,圖文并茂,有的還結合2008年奧運會制作出了較好的宣傳作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當主人、當老師
新課程大力提倡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與電腦開展人機探險式對話,讓學生分組合作、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信息技術學課的優(yōu)點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在四年級教學“讓文章規(guī)范起來”這一課時,一開始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優(yōu)秀的排版作品,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后展示書法寫作品,讓他們了解字體,接著就把排版的所有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自己去實踐、體驗、探索。學生做得津津有味,做好后還各抒己見,演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收獲,交流以后筆者再留給學生再次實踐的時間,最后展示一節(jié)課的豐碩成果。在學習網上沖浪、收發(fā)電子郵件等知識時,因為有2/3的學生家中有電腦,并且好多學生也有郵箱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是采取以前的授課方法(教師講、學生學)進行教學,這部分學生就會不聽。他們認為都會了,沒有什么意思,這樣也體現(xiàn)不了新課改理念,并且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于是,筆者就采取讓學生當“老師”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推選出“老師”上臺講課,演示如何申請郵箱、收發(fā)郵件的過程,通過操作平臺演示給同學看,學生們都很認真地聽講。接下來,筆者又讓已經會的學生當“小老師”,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法,讓一個會的帶一個不會的進行演示操作,并負責教會另一個同學。結果這節(jié)課效果非常好,只用了2/3的時間學生就掌握了,會的同學鞏固了自己以前學的知識,不會的同學經過“小老師”的努力也學會了。
三、完善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強調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筆者主張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在平常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品質的評價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教育,每一組開展“比一比,評一評”等活動,對表現(xiàn)出色的同學進行獎勵。小組與小組之間也開展類似的比賽。通過長時間訓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主動、熱情,小組之間的競賽更加精彩。其次,在評價時努力做到評價的多元化,評價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公正地評價自己與他人。評價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筆者的做法是把結果評價和平時的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平時每一個學習任務、每一個作品都有評價,把平時的評價和學期總評結合起來進行評價。
四、改革檢測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的檢測應該突出它的特色,要讓學生沒有精神壓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檢測形式也不要千篇一律,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取不同形式的檢測,只要達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就行了。比如,在學完用智能ABC輸入法寫漢字后,舉行一次漢字輸入比賽;學習了畫圖軟件后就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幅畫圖作品,讓全班同學都來欣賞每位同學完成的作品。每學一個知識點后,進行一次階段性的考查方式,以便于及時了解學生到底掌握該知識點的情況如何,也便于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如果只在期末對學生進行一次總結性評價,不光使檢測形式落入俗套,更重要的是評價結果很可能與實際不相符。例如,在講完收發(fā)電子郵件這一單元時,就采用網上考試測驗的方法進行。這件事情對老師來說并不陌生,對學生來說卻是第一次??勺寣W生自己往教師的郵箱發(fā)一份電子郵件,要求有文字、圖片、聲音,然后查看學生的郵件,給學生進行打分。這樣,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學生還可以在家中發(fā)郵件,以節(jié)省時間。學生們非常積極,想盡一切辦法發(fā)一個好的郵件,不會的同學也主動找會同學幫忙,利用已有的郵箱發(fā)郵件。學生們的郵件做的非常好,有文字,了電子賀卡給老師發(fā)郵件。更有趣的是有一個同學發(fā)了一個小游戲,當時筆者不知道是什么內容,很生氣,就讓他重發(fā),他就說:“老師您打開看一看就知道了,這個游戲不是平時玩的游戲,是一個拼圖練習鼠標的游戲,完成后還可以申請一個試用30天的繳費郵箱,這樣的郵箱速度快?!惫P者打開了一看果真如此,當時就給他打了優(yōu)秀,真正達到了檢測的目的。
總之,不論是從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還是從目前的普教工作及現(xiàn)代教學改革來看,信息技術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它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科學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厚德.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9-30.
[2]馬建華.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行為研究[J].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3]陳曉端,馬建華.淺析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效教學行為的基本特征[M].教育科學研究,2006(2).
[4]楊秀清.淺談有效教學的心理能力[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