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芳玲
摘 要:新課標強調教師要把課備好,要求教師備課要因課程內容、教師個性的不同,呈現(xiàn)出豐富、靈活的新形式,改變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教師通過學習與交流,不斷提高課程研究能力,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綜合素質服務。
關鍵詞:高中數(shù)學;備課;效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的前奏,是教師為上課而精心預設、求索構思的過程,是確立目標、把握學情、利用資源、審視教法的過程。教師在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發(fā)展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化成長。然而,當前數(shù)學備課存在著教師備課精于書寫而疏于思考,對教材缺乏消化和感受,目標設計不完善等問題。筆者結合自己教學經(jīng)驗,談談如何實現(xiàn)有效備課。
一、備教材
教材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編寫的,供教師和學生閱讀的重要的材料。要備好課,必須與教材進行對話,備好教材。教師要依據(jù)自身的實踐和研究,探究學科課程與教材,以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為前提,深度開發(fā)教材資源,實現(xiàn)教材功能的最優(yōu)化。只有準確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師才能與教材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準確理解編寫者的意圖,進入教材的內在天地。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時,教師還應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結構,把握教科書的知識體系。了解整套教材在各個年級教學內容中的分布情況,統(tǒng)觀全局,明確各部分內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聯(lián)系;從單元序列中看教學內容中的連續(xù)性,把握教材編排的縱向聯(lián)系,要把教材看作一個范本,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同時又把教材看成是一個例子,不唯教材,力圖出乎其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次,要在對教材合理挖掘的過程中尋找其促進人性發(fā)展的因素,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打開”課本,尋找“亮點”,將死教材變成活的知識,可以同時引用同樣題材的教材,觸類旁通,使“學科”與“學科”之間成為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使教材中的靜態(tài)知識操作化、活動化。從而更符合學生心理,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參與欲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備學生
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和諧統(tǒng)一起來。因此,備課要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由“要我學”主動轉入變?yōu)椤拔乙獙W”。因此,在備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單元預習,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教師可要求學生就教材中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問題、某個地方、某段語言等搜集背景資料,用圖或文或非文本的方式制作資料卡。學習方式?jīng)]有好壞之分,只有不同之分。因此,備課時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思考、發(fā)現(xiàn)和批判的權力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學生充分發(fā)揮其自主性,用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去觀察,自悟自得。一個真正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教學備課中心的教學設計,一定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提供廣闊時空,擁有課堂的精彩。
三、備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教法,實際上是教學方法,即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需有法,需要尊重經(jīng)驗,依靠理性和智慧,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教無定法,需要克服各種教學方法的局限,兼收并蓄,面對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需要個性鮮明、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方法,教學效率才會得以提高。但是,備教法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學生的認知心理規(guī)律和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能力水平等,靈活恰當?shù)剡x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要確立“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變革絕不是單純的“方法”的變化,重要的是教學思想、觀念的轉變。教師的教學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其核心就是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明確教師“教”是為了學生“學”,為了學生學會學習,最后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四、備結尾
一堂課的結尾設計和一堂課的導入一樣重要。在教學中若能根據(jù)授課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巧妙地設計出行之有效又有趣的結尾,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是總結結尾法??偨Y,就是對一堂課的內容、知識結構、技能技巧或用提綱、或畫表格、或以圖示等方法加以概括總結,強調要點,使學生對整堂課有完整、清晰的印象。譬如學完橢圓的集合性質之后,可列一個表進行總結。二是呼應結尾法。呼應,就是在一堂課將結束時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前呼后應,使學生豁然開朗。例如在學習利用不等式求極值這課時,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將一塊正方形的白鐵在它的四角上各剪去一個小正方形后,再彎折成一只盒子,要使盒子的容積最大,應當剪去多大的正方形呢?然后引導學生自覺探求與極值有關的幾個定理,并解決幾個簡單的問題,末了再回過頭來解決課前所提的問題。學生對這樣的結尾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