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惠芬
摘 要:數學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生動有趣的小學應用題教學不但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逐漸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面對新課改,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培育和輔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培養(yǎng)
數學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還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最好途徑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遵循小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思維規(guī)律,讓學生把抽象的數字、圖形、符號通過演示、觀察、拆析來理解應用題,從而讓學生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
一、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應用題的難易不僅取決于數據的多少,往往是由應用題的情節(jié)部分和數量關系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程度所定。同時題目中的敘述是書面語言,對小學生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解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和前提就是理解題意,即審題。審題就要讀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邊讀邊想掌握題中講的是什么事情,經過怎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應用題的條件。結果怎樣,則是所講的問題。要想弄清楚題中給定的條件是什么,要求問題是什么?不僅要邊讀邊想,在必要情況下還要借助簡單的實物圖或線段圖來輔助理解,這樣能把題目里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抽象的概念簡單化,具體化,把抽象的東西擺在眼前,便于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題意。例如,小學三年級課本中有這樣一道題:雞有24只,鴨的只數是雞的2倍,歡雞和鴨一共有多少只?題中哪些數據與問題有直接聯(lián)系,哪些沒有直接聯(lián)系,如果在邊讀邊想基礎上再加簡單的線段圖幫助分析,學生就更容易知道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了,否則對于抽象概念能力較差的部分學生就難以理解了。實踐證明,學生不會解答某一應用題,往往就是對該題的題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徹。一旦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題意就等于解答應用題中完成一半的任務。
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步驟
概括解題步驟是在學習了復合應用題時才進行的,但在開始應用題教學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按正確的解題步驟解答應用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檢查驗算和寫好答案的習慣。一道題做得對不對,學生要能自我評價,對的強化,不對的反饋糾正,這實際上是一個推理論證的過程。完成列式計算只解決了“怎樣解答”的問題,而推理論證是解決“為什么這樣解答”的問題。然而很多小學生不善于從已知量向未知量轉化,有時又受生活經驗的制約無法檢驗明顯的錯誤,因此,一要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如聯(lián)系實際法、問題條件轉化法等;還可以先由師生共同完成,然后過渡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最后發(fā)展成學生獨立完成。
在教學中還經常遇到學生不重視寫答案,只寫“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現象。答案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重視寫答案,還要使學生學會寫答案,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解決應用題關鍵在于發(fā)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lián)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外顯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如下面這道題:綠草茵茵好牧場,一牛恰好吃1月(30天),兩牛剛好吃一旬,請問三牛吃幾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長,假定生長速度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分析分析題目結構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頭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長的兩部分牧草;兩牛剛好吃一旬,也是指兩頭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長的牧草。但是,題中并沒有告訴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噸,不便計算。因此,我們設一頭牛一天吃的草量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兩牛10天就吃了20份。
四、對應用題進行反復系統(tǒng)訓練
在應用題教學中,以培養(yǎng)數學能力為中心,重新設計編排一套練習,反復地系統(tǒng)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問一答單純解題式的技能訓練,而是著眼于培養(yǎng)舉一反三和思維的靈活性,形成數學能力。在重新編排的練習題中,不僅有問題的解答訓練,而更多的是各種思維訓練:有擴題、縮題、拆題、編題的訓陳,還有發(fā)散思維訓練,對比訓練,一題多變訓練,一題多解的訓練,系統(tǒng)思維訓練等。為了進行這些訓練,采用“結構課”“思維分析課”“變式課”“發(fā)散思維課”等形式的教學結構和一系列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方法?;咀龇ǎ阂皇歉淖償⑹龇椒ā>褪穷}意不變,僅改變題中某些詞、句的敘述方法;二是改變重點詞語,重點詞語是連接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的紐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方法的主要線索;三是改變條件,就是把直接條件改變成間接條件,把間接條件改變成直接條件,應用題的問題不變;四是改變問題。就是條件不變,只改變應用題的問題。改變應用題的問題,不僅使題意發(fā)生了變化,而且使解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五是改變條件和問題。就是把應用題中的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改變成問題,把問題改變成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使題意大變。從而導致分析方法、解題方法的改變。
小學應用題教學是整個數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這個階段對應用題的結構、基本數量關系和解題思維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將直接影響以后應用題的學習,因此必須從數學基礎抓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