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才
摘要:情景創(chuàng)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策略,不僅有利于將抽象、籠統(tǒng)的數學知識予以具體化、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有利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
一、小學數學中開展情境教學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谛W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年級較小,自控能力不足,所以在上課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好的行為。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具備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心強,特別容易關注自身感興趣的事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開展情境教學。開展情境教學能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時候,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就能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
2.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新課程理念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應以數學問題為教學的重點,給學生營造一個廣闊的思維創(chuàng)新及科學探究的空間。教師通過在數學課堂中開設情境教學,一方面可以創(chuàng)設出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科學探究的空間,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情急中,經過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還提高了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方法
1.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敖虒W懸念”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特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新穎的疑問,引起學生的探索。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上課伊始我就開門見山:“能被3整除的數這里面有個秘密,老師已經掌握了,不信你們可以隨便說一些數來考考,我能立即說出它能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們還可以用手中的計算器來驗證。”學生們個個爭先恐后向我發(fā)問,故意出一些比較大的數,我卻依舊不假思索地對答如流,學生們驚嘆之余,很自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究竟這些數有什么特征呢?老師又有什么絕招呢?”在這樣的懸念帶領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渴求。
2.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也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講一些改編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入到新課意境。
比如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在新知的導人中講了一個“豬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來,只給了豬八戒1個,給了唐僧8個,沙僧5個,自己留下了6個。豬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著說自己1個不夠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豬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樣多,可豬八戒一時想不出來怎樣分……這時我問學生:“誰能幫助豬八戒分一下桃子呢?”此時課堂靜下來,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深思。我及時出示課題并說明:“等大家學習了今天的新知識后就能很快幫豬八戒算出了?!边@樣就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激發(fā)了學習的動機。
3.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生活中充滿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對數學的感知首先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因此教育者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觸學習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看到數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能體驗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作用,引導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能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轉化成抽象的數學公式,通過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在把生活和教材內容建立聯系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的興趣,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
如陪媽媽上街買菜,一斤白菜一塊二毛錢,媽媽買了七斤,媽媽付了十塊錢給店家,請問店家要找回多少錢?類似于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都能使學生快速進入問題情境里。還可以在問題中植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問題,如小米很喜歡吃橘子,一天她上街,看見一個老婆婆在喊著“賣橘子了,兩塊錢一斤,三塊錢兩斤,五塊錢三斤……”小米頓時覺得很劃算,于是就一口氣買了三斤,付給老婆婆五塊錢。請問,小米的做法是最實惠的嗎?她要買多少斤才最實惠。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回想,發(fā)現原來生活中的數學很有意思。
4.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實踐操作是小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fā)現數學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引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的載體。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應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努力創(chuàng)設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借助學生自身的活動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通過全方位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先讓學生收集各種公園的地圖、風景區(qū)的地圖,教師在課堂上選擇一些地圖和學生共同研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一個公園,動手繪制簡單的地圖。在這一操作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的經驗操作,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新知識形成的過程。
三、結語
為了能更好地將情境教學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開展情境教學的教學策略,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用更合理、更科學的情境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