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威
摘要:在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否取得成功時,作為受教育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評價指標。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是否能過達到教育者預期的效果,是否能達到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標的實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達到預期目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對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高道德的綜合性人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1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當今世界是一個科技競爭的世界,科技的根本是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靠教育,高等院校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德育根本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有許多因素都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這其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因素之一的受教者,其能否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有一個實質性的提高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成敗。然而高校大學生對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與選擇的權利。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發(fā)揮作用,就必須充分調(diào)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其自覺地接受教育影響并通過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對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人們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育“四有”新人,為國家培育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素質、高道德的綜合性人才。然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正確的認識和分析教育對象,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也是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關鍵因素。
(一)對受教育者的理解 對于“什么是教育對象”這一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念,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四種:一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二是認為是人的思想;三是認為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四是認為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以上觀點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認為直接指人,一是認為是以人為載體的某種特定成分。在這里,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它所作用的范圍是人的思想品德。
(二)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理解 由前面我們對受教育者的定義和范圍的了解,我們可以將教育對象看作是一個整體。那么作為人這個整體,在社會活動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思想。他們的思想觀念、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主體的選擇性等等許多方面都有著差異,那么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選擇也具有一定的選擇與自主性。這種選擇性與自主性,就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它是一種自覺能動性,是受教育者自覺認同教育目標,主動地接受教育要求,獨立地做出判斷和選擇的行為。其具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類活動的特點,人類不僅能夠自主的反映和改造客觀世界,還具有自我意識,能夠自主地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正是因為人能夠自主地改造主觀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實施才具有可能性。受教育者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他們能夠認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與社會的差距,清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能在接受教育后自主的選擇接受思想信息,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活動,把教育的內(nèi)容由外化轉為內(nèi)化,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
2.能動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對象不會滿足于某種現(xiàn)成的東西,而是具有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會自主的選擇、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內(nèi)容,不斷的調(diào)節(jié)自身的行為,同時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反作用于教育者,與教育者達到互助互利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教育者外在教育的影響,受教育者發(fā)揮主體性,對外在的教育信息進行選擇,結合自身的預定目標,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逐步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高素質、高道德的綜合性人才。
二、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重要性
通過以上對受教育者與其主體性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對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充分的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取得成功。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重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作為關鍵要素的受教育者,僅對其在活動中不可缺失的地位來說,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沒有受教育者就沒有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取得成功的主要保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于是否培養(yǎng)了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高道德綜合人才,是否能滿足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然而這都取決于受教育者是否在思想政治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受教育者根據(jù)自身的需求,自主地選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自主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由外化到內(nèi)化,再由內(nèi)化到外化,將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外化為實踐活動;其次,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能夠能動的反映自身與教育者的矛盾,幫助教育者不斷的改進教育方法,從而不斷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更加的顯著,更加與時俱進。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
在如今的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良現(xiàn)象: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對學習思政課毫無興趣等等,這些問題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無法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無法從這份工作中尋找到教學的快樂,這也就導致了現(xiàn)今許多老師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死氣沉沉的現(xiàn)象。這些不良的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使得許多教育者的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yǎng)人才的人生價值無法實現(xiàn)。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讓受教者自主的去接受、去學習這些課程,通過比較自身的現(xiàn)實情況與社會所要求的實際情況的差異,主動的去學習,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這樣所帶的結果就是受教育者發(fā)自內(nèi)在的提高,其對這些課程的學習的興趣也就會大大的提高,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就會大大改善,教育者也會積極的投身于教育,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途徑
(一)提高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認識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受教育者僅僅是充當著被教育的角色,常常處于被忽視的一方。只有注重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讓他們學會自主的選擇,才能真正的在教育中做到民主,做到以人為本。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價值給予正確的認識,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是要對教育對象主體性的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對教育對象堅持開放、互助、尊重的積極態(tài)度,注重以人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選擇,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的認識到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對絕對權威。
(二)充分認識受教育者主體性實現(xiàn)的阻礙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實現(xiàn)往往離不開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正確理解。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部分教育者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忽視了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發(fā)揮。首先,中國自古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tǒng)觀念,對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去遵從,這樣就導致了一些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片面的理解了其與學生的關系,導致了一些老師的威權性,這嚴重制約了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其次,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一直都是提倡“大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樣的一些思想的阻礙,導致教育者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個體性差異;最后,受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響,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是服從的交流而不是平等的互助,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對于這些嚴重阻礙受教育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因素,都應該采取措施進行清除,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和提倡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教育觀念的轉變。
(三)提高教育者的綜合素質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對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質也提出了挑戰(zhàn)。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要做到“管而不僵、統(tǒng)而不死、活而不亂”并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樹立新的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觀,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多做引導性、輔導性和疏導性的工作,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下來,從枯燥乏味的課本文件中跳出來,從一板一眼的批評訓斥中變過來,轉變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
結 語: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會越來越受到關注,一些傳統(tǒng)思想所帶來的阻礙也會隨之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也會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共同進步。在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將會使思政課的諸多難題得以解決,共同迎來嶄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李亞文,崔智文.淺談當代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觀能動性[J].文山日報,2009.1.12
[2] 黃莉,史勤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2009(17)
[3] 陳琳.打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J].陜西教育,2005年07期:22-23.
[4] 王文鵬,李艷文.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10月:549-552.
[5] 劉玉文,蔣英男,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影響[J].內(nèi)江科技,2008年02期:90-167.
[6] 程綱.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