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輝忠
內容摘要: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老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給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漁”。讓學生盡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的視野,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掌握會讀書的本領,為終身讀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從小學會閱讀,學會有效地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使他們在未來生活中成為學習的強者,社會發(fā)展的主人,這是語文教學中頭等重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G633.3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累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笨梢婇喿x在現(xiàn)代學習和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進入網絡信息社會,閱讀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技能,誰的閱讀能力強,誰就能把握最新信息。縱觀教師們的閱讀教學課堂,瀏覽老師們撰寫的教學反思,筆者覺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值得去進一步反思與探究:
一、要加強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只有有直接面對文本,潛心讀書,才能獲得個人的理解、體驗的感受。閱讀還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其特點是獨立性、個體性。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在閱讀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回歸常態(tài),沉浸其中,真正讀進去;要給足時間,使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讀、思、畫、批。自讀之后有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見解,能提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
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加強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極思維,展開豐富的情感活動,獲得個人感受。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加強語感的培養(yǎng),要提高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再進一步,學習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理解的能力。
探究要圍繞“語文本體”,應是多層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創(chuàng)意的,不僅探究文章寫了什么,探究其人文價值,而且探究是怎樣寫的——欣賞、評價好詞佳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二、注意閱讀教學策略
(一)在教學過程上,“整體——部分——整體”是最基本的教學教程。
先是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交流初步感受,提出問題、困惑。再是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并積累語言。按下來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啟發(fā),揣摩文章的寫法。最后是適度拓展。如開展相關閱讀,進行靈活多樣的小練筆。我們既要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又要針對不同課型、不同課文,探索簡約、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在閱讀技能訓練上,要加強朗讀、默讀、誦讀。
朗讀,首先是讀正確,即字字讀準,包括生字、輕聲、變調、兒化等,還要重視糾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重復字句;讀出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讀正確非一日之功。在訓練朗讀的初期,要把重點放在學習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上。在每篇課文的朗讀中,要體現(xiàn)這樣的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平淡到讀出感情。
默讀,在日常閱讀中最有用。在學生有了一些朗讀的基礎之后,就要加強默讀訓練。默讀要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要在逐漸提高默讀速度的同時,指導學生逐漸學會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樣想,把讀和思,把閱讀和獲得個人感受、提出疑問結合起來。
(三)在閱讀方法上,既要重視精讀,又要重視略讀和瀏覽。
精讀,要堅決摒棄離開語言文字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注重整體把握,重視對文章的總體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對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因此,閱讀教學要從整篇入手。無論年級高低,課文長短、深淺,都要重視自讀自悟、整體感知,重視閱讀后感受,切忌肢節(jié)課文。只有整體把握是不夠的,還要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聯(lián)系全文,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不斷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積累的能力。精讀教學還要重視引導借鑒,從讀學寫。由詞句到語段到篇章,不僅要抓理解,還要抓表達。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的特點、閃光點,鼓勵他們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遷移、運用。
三、注意教師的導與講
課改中的閱讀教學,教師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中“導”,在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導”。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學生之間,和學生一起學習,做共同學習的大朋友,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要在學習中進行指導、引導、輔導。教師要導讀、導學、導思、導練。比如,對于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忽略了,老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于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老師要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同學共同探討;對于尚未意識的學習方法,尚未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老師要引導發(fā)現(xiàn)、習得;對于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處,老師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講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必要的。教師的示范、講解也是一種指導,能積極地影響學生由接受走向發(fā)現(xiàn)。教師的導,要落實到使學生學會學習,逐漸生成,逐漸建構,在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能力、方法、習慣。
對知識的看法,有一種錯覺,以為新課程不太需要知識了。我們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確,知識是必需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知識要不斷地除歸布新,要學最必須的、先進的知識。像漢語拼音、認字寫字的知識以及詞句段篇等基礎性知識,怎樣聽、說、讀、寫等策略性知識,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開展綜合性學習等必需的新知識,都應進入語文課程和教學之中。知識的獲得,以往的教學,過于注重耳目相傳,甚至是教師一味的灌輸。語文課改倡導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
參考文獻:
[1]扎西卓瑪.如何提高西藏鄉(xiā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J].成功(教育),2012,08.
[2]陳珊娜.放飛快樂的風箏,讓“讀”占鰲頭[J].成才之路,2013,26.
[3]任傳江.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