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宇
摘要:由于新疆教育環(huán)境與內地的不同等原因,新疆內高班學生與本地學生差異很大。本文在化學教學中,如何根據他們的認知狀態(tài)、情意狀態(tài)及個性心理特征,利用有機化學發(fā)展比較迅速,實驗內容比較豐富這一特點,緊緊抓住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新疆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新疆籍學生;有機化學實驗;能力;培養(yǎng)
G633.8
有機化學實驗內容非常豐富。這一方面是由正在迅速發(fā)展的有機化學本身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由有機化學的研究過程中,必須應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及有機化學本身等多學科的基本知識。新疆籍學生,漢語水平較低,不斷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適應化學教學的需要,更好的通過有機化學實驗為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在實驗教學中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抓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抓好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預習是實驗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新疆班學生的漢語水平較低,實驗基礎較差,更要做好預習,要通過閱讀實驗教材,教材書和參考資料,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內容、原理、步驟和注意事項,在預習的基礎上寫好預習筆記。實驗前教師要認真檢查,發(fā)現(xiàn)不預習者不準進行試驗。為了使預習達到理想的效果,每個實驗都出一定的思考題讓學生解答,實驗前進行提問記分。有些思考題僅僅看教材是解決不了的,必須要看一些參考書,認真思考才能圓滿解答。如熔點的測定,我們出了如下預習思考題:
1.使用濃硫酸做熱溶液應注意哪些事項,實驗完畢濃硫酸如何處理?
2.假使熔點管漏的話,當你裝好樣品隨同溫度計插入濃硫酸時該有何現(xiàn)象發(fā)生?
3.能否把固體樣品放在紙上粉碎裝管,為什么?
4.測定熔點造成的誤差與哪些因素有關,升溫太快對它有何影響,為什么?
5.是否可用第一次測熔點是已經熔化了的有機物再作第二次測定,為什么?
通過加強預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很有幫助,同時為順利進行實驗,提高實驗質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加強指導,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
化學實驗能力包括: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記錄描述現(xiàn)象能力、數(shù)據處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相互影響、彼此滲透,且存在于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
1. 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首先在教學安排上選擇一些代表性實驗,已獲得驗證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雙重目的。對各種操作先進行基本訓練。在訓練時,教師要講清實驗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要領,開始就從嚴要求,讓學生的操作技術穩(wěn)步提高,有序發(fā)展。
在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強調基本操作的規(guī)范化。因為基本操作規(guī)范化是保證實驗安全和獲得準確結果所必須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對每個基本操作都進行示范教學,教學中注意語速,讓新疆籍的孩子能夠聽懂。如把玻璃管插入已鉆孔的橡皮塞,操作不正確就容易把手割傷,實驗前教師演示,讓學生認清規(guī)范化操作的重要性,掌握其中的道理,從而提高規(guī)范化操作的自覺性。
在抓基本操作訓練的同時,還有許多細致的工作,如儀器安裝位置,要求盡量遠離桌邊,一方面便于留出桌邊的工作臺,另一方面也為了安全,桌面地面要清潔有序等等。要突出二個字,一“狠”二“嚴”。要狠抓,嚴要求,使學生養(yǎng)成一輩子的好習慣。
2.培養(yǎng)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包括觀察方法和過程)。因為只有認真細致的觀察實驗現(xiàn)象,才可能發(fā)現(xiàn)問題,獲得感性認識材料,為理論分析提供可靠依據。為達到此目的,每個實驗都要求學生根據觀察的結果,在實驗記錄上詳細寫出化學變化的全過程(記錄必須在現(xiàn)場進行,不準寫回記憶),而后根據記錄,進行分析判斷,通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以達到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實驗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現(xiàn)象和結果,造成實驗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實驗操作不正確,裝置不規(guī)范;②試劑用量不恰當;③反應條件不充分;④試劑純度、濃度不同或久置后失效等。教師在實驗前要精心預試對實驗過程做到心中有數(shù),當學生實驗失敗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簡單實驗教師要當場進行示范,并要求學生重做,以求達到預期的結果,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避免草率從事,應付實驗的不良習慣產生。
合成實驗,從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出發(fā),也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內容。
(1)反應原理的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制備,都是利用或依賴某一特定的有機反應而伴隨著許多副反應,這是有機反應特點之一。反應完成后,產物的分離首先取決于反應復雜的程度和混合物各成份性質上的差別,所以了解反應原理就成為整個實驗的核心。
具體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各種資料,了解該制備反應所屬類型、特點、意義、應用范圍;在反應所采用的條件下可能發(fā)生的副反應;反應時反應條件的要求程度;所用試劑的特點或性質;同一反應是否可用其他試劑代替以及產物和副產物的理化性質等等。
(2)反應條件的控制:反應條件的控制是整個實驗成敗的關鍵之一,要讓學生根據反應原理充分理解把握反應條件的必要性,其中保括投料摩爾比、反應原料和試劑的要求,反應介質的pH,反應溫度,投料程度和速度,是否需要破壞反應平衡以及催化劑的使用等等,以求最佳反應條件,以便最大限度的加速反應,同時減少副反應的出現(xiàn)。
(3)反應完成程度的判斷:相對來說有機反應進行的速度較慢,所以往往需要采取加熱、催化、增加投料比和有意識的破壞平衡等措施,促使反應加快速度和提高收率。
(4)產品的分離純化:一個合成反應,無論是否復雜,反應結束,結果永遠是一組特定的混合物。因此產品的分離純化是任何一個制備實驗的必經之路。
由于緊緊抓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有利時機進行提問,就使整個實驗由啟迪學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邏輯思維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理解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自己學到的全部知識,去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經過提問和現(xiàn)場討論,不僅培養(yǎng)了師生感情,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納入科學分析,邏輯推理,各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軌道。
3.認真中書寫實驗報告,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據處理能力,綜合分析及抽象思維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通過教師認真指導,有耐心,規(guī)范示范,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多次實踐,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有機化學實驗確實為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參考資料:[1]化學教學第二期
[2]化學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