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軍
〔摘 要〕湖南傳統印染技藝是湖南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貫穿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傳統的湖南民俗緊密結合,寄托了人們對生命和幸福的美好向往?,F存的湖南傳統印染主要包括藍印花布印染、扎染、蠟染三類,湖南民間傳統印染是當地居民長期的生活累積的產物,并具有獨特的地域和民俗的文化及藝術的特征。
〔關鍵詞〕民間印染 文化價值 文化內涵
湖南印染花布構圖勻稱、飽滿,風格清新、質樸、精巧、細致,集實用性、裝飾性、民俗性于一體,樸素大方,深受人民喜愛。印染花布首先是作為生活必需品而出現的,實用性是其基本屬性,其次,印染紋樣滿足了人們祈愿與裝飾的心理,在實用的基礎之上,人們以吉祥紋樣裝飾印染花布,以祈平安吉祥、心想事成;最后,各個民族間的文化底蘊各不相同,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不盡相同,這就形成了風格各異、特色獨具的民族差異性標識,使得各民族的藝術精彩紛呈。
一、湖南民間印染的民俗文化價值與生活應用
湖南傳統印染技藝是湖南傳統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印染花布與民間習俗密不可分,常出現在普通生活中,如身上穿的、頭上戴的、床上蓋的、日常用的等都能見其蹤影。在過去,湖南印染與傳統的湖南民俗是緊密結合的,麻陽縣的農村婦女出嫁,一床藍印花布被面是必不可少的嫁妝;邵陽農村辦喜事,新房內布滿了藍印花布嫁妝;鳳凰禾庫一帶,男女老少都愛戴梅花紋的扎染頭帕;湘西、懷化、洞庭湖一帶,至今仍舊有喜用藍印花布的遺風[1]。
除了印染花布,湖南傳統印染的應用都有較為明確的屬性。花布又稱“匹料”,以尺寸為計量單位,用于任意裁剪衣服、包袱、被面、床單等物,花紋按大小可分為大花、中花、小花[2]?;ú技y樣多采用連續(xù)紋樣,如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等,常見紋樣有喜鵲登梅、鳳穿牡丹、蝴蝶葡萄、梅蘭竹菊等。此外,傳統印染花布做的臥具、服飾、日用品等等,可謂是無處不在。
二、湖南民間印染的民族文化內涵與人文價值
在多民族居住的湖南,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紋樣造型或寓意也有差異,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偏遠之地,除了偏愛花鳥蟲魚等自然物象,也有很多關于信仰的題材紋樣,在苗族人心中萬物皆有有靈的,他們喜歡把自己的信仰和愛好描繪成印染圖形,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充分展現了苗族人們無窮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現力,也表現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
湘西是少數民族的世居地區(qū)之一,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是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的,染織藝人傳承人對于本民族十分熱愛,通過將傳統印染的表現題材全面繼承,并深入掌握與靈活運用,在印染技藝中獨特地表現苗族的風俗民情。許多民間扎染藝人的作品,不僅借鑒了許多苗族剪紙、刺繡作品題材,也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了多種多樣與苗族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
(一)吉祥紋樣的文化圖騰
龍紋是漢族人們最喜愛的紋樣之一,在漢族,龍是傳說中的神獸,它沒有具體的形狀,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普通的神獸圖騰變異、升華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后被視為華夏文明的祖先,也是皇權的象征,中華人民還被稱為龍的傳人,民間有專門祭龍的龍王節(jié),亦有跳龍舞、耍舞龍燈、賽龍舟、游竹龍等用以祈福納祥的民藝活動[3]。在印染花布中,龍也被當做約定成俗的吉祥紋樣廣泛使用并形成固定搭配,如雙龍戲珠、龍鳳呈祥等。而在苗族,龍是蝴蝶媽媽誕下的十二個蛋中所孵化出的物種之一,在苗族人的心里,龍是可以驅雨降霧,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生機長存的吉祥神獸。與象征皇權的漢龍有著很大差別,苗族人民的觀念中就有“成氣候者皆為龍”一說,苗龍一般被處理的比較抽象,不拘泥于形式的苗龍可說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題材,苗族婦女將其繪制成角龍、盤龍、飛龍等,它沒有統一標準,且能同任意的動物進行組合、嫁接,如鳥龍、魚龍、牛龍等,造型稚拙、憨態(tài)可掬,完全秉承了苗族“萬物有靈、生命平等、天地尋?!钡睦砟?。傳統紋樣中,蝴蝶、牛角、楓樹等圖案可以將苗族文化體現,還有體現漢文化精髓的龍鳳、牡丹、鴛鴦、蓮荷等。鳳鳥紋在漢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表現各不相同。在漢族民族意識中,鳳和龍一樣,屬于人類意識中的保護神,是百鳥之首。楚人尚鳳,自古有之?!端螘し鹬尽穼τ邙P凰的形象是這樣形容的:“蛇頭燕頜,龜背鱉腹,鶴頂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鴦思”。它是多種動物的組合體,擁有美麗的外表和吉祥的寓意,曾被比作最高貴的女性代表,用來與象征帝王的龍相配[4]。在印染紋樣中,人們常以“鳳凰牡丹”象征愛情和睦和吉祥富貴,“龍鳳呈祥”象征夫妻恩愛、吉祥如意。而對于少數民族,比如苗族,鳳鳥紋源自于他們的祖先崇拜。傳說蝴蝶媽媽雖然生下十二個蛋,但是自己不會孵蛋,經過姬宇鳥十二冬的代孵,才有了人類始祖姜央和世間萬物。洪水泛濫時,神鳥不僅傳遞信息助苗民逃生,又于洪水洶涌時奮力搶救糧種和樹種,才有了今日的山林和糧食。因此淵源,鳥紋成為苗族印染中常用紋樣之一。在漫長的苗漢交流過程中,鳳和鳥的形象也在慢慢融合,久而久之,很多苗族藝人創(chuàng)作的鳳鳥紋形象已與漢族的十分接近。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有些蠟染、扎染作品還保留著原有的鳥紋造型,土生土長的鳳凰苗族扎染技藝傳承人吳花花對鳳鳥紋情有獨鐘,她扎制的鳳鳥紋樣式繁多,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精美華麗的漢族鳳凰造型,又有稚拙可愛的苗族鳳鳥造型。鳳鳥紋在苗漢兩族現代造型中的形象雖有些差別,但在苗族和漢族人民心里的意味卻不相同,唯一肯定的是,它們都是吉祥而神圣的蝴蝶紋,在漢苗兩族都十分受歡迎,且應用廣泛。漢族蝴蝶是大自然中最普通、常見的動物,也是漢族人最喜愛的裝飾形象之一,常用于比喻愛情美滿,婚姻和睦,因其名稱的諧音為“福”,又被視作福氣的象征。苗族的蝴蝶紋反映的是苗族的祖先崇拜觀念。傳說苗族先祖之母蝴蝶媽媽是由楓樹所生,在“游方”中與水泡相戀生下了人類祖先姜央以及雷公、龍、虎、蛇、牛、象等十二個蛋,因此苗族尊稱蝴蝶為“蝴蝶媽媽”。在湘西苗族,蝴蝶被當做生命起源的象征性紋樣。印染紋樣中常使用蝴蝶紋是苗族人對祖先的感恩與崇拜之情的體現。
(二)融入生活的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給人印象是比較愛美,她們身上穿的服飾,甚至到一件小小的配飾,都經過精工制作。在扎染作品中,剪紙、刺繡、畫像磚、連環(huán)畫、版畫等原型皆可成為其創(chuàng)作題材,“雙鳳”取材于民族傳統的剪紙作品,畫面中除了構圖更加規(guī)整外,又在鳳鳥的身體中以狗腳花代替剪紙的細節(jié)表現,以適合扎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畫面構圖更加飽滿,諳合了民間藝術“求全”的造型法則。
在湘西苗族,打花帶就是將作為裝飾的花帶滾到衣袖邊上,這種傳統手工藝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藝人經常將帶有苗族民俗風情的圖案運用到扎染中去,比如“扎花帶”這個作品就將苗族打花帶的場景描述的非常形象。畫中下位置的圓凳于旁坐著一位苗族女子正專心致志地打花帶,有枚銅錢在花帶底邊吊著垂到了桌子邊上, 還有一只鳳鳥翱翔在畫面上部,以花樣點綴其余空白部位,使畫面更加飽滿。而人物與鳳鳥的位置構圖神似于《龍鳳仕女圖》,此圖成形于2000年多前,出土于湖南,我們不能確定這種神似是否是作者的有意還是因積淀了湖湘?zhèn)鹘y藝術的基因。另外,還有“包苗帕”、“背背簍”、“吊腳樓”、“趕集”“苗娃娃起步”等具有苗族民俗風情的畫面常出現在扎染作品中。另有一些如“放風箏”、“過家家”、“耍獅子”、“牧童放?!钡?。而蠟染紋樣中也不乏此類題材的作品,蠟染技藝傳承人熊承早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苗族風情創(chuàng)作,如“得哥(老太婆)織花帶”、“雕花老人”、“對歌”、“會吹木葉的苗族姑娘”、“跳巖相會等”,他們的技法不同,所展示的題材和主題思想確是一致的,傳統工藝傳承人將苗民們身著華麗苗族服飾的生活場景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說明了傳承人熱愛印染技藝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左漢中.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印染花布[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31
[2]左漢中.湖湘?zhèn)鹘y紋樣[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39
[3]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53
[4]趙玉燕、吳曙光.湖南民俗文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