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君
摘 要:小學是繼幼兒教育后的第二個教育階段,它與幼兒教育有著較大的區(qū)別。隨著兒童心理發(fā)展,幼兒園期間的教學形式在小學階段不再適用,這對學生的適應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課堂互動是有助于學生適應小學教育的重要教學形式。本文從小學生面臨的學習問題出發(fā),通過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分析,闡述課堂互動對于學生學習的作用,并針對現階段教師課堂互動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學習問題;小學;課堂互動
小學是兒童完成幼兒教育之后的第二個教育階段。相對于幼兒園階段以游戲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小學階段兒童更多的是通過課堂來學習新的知識。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學生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這樣不利于學生進行過渡學習,導致其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厭惡學習等問題的出現,進而影響之后的學習。新課程改革后,課堂不再僅僅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提倡課堂互動的教學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痹诂F階段的小學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課堂互動的形式來進行教學。
一、小學生的學習問題
“兒童階段是人一生中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變化最迅速也最重要的時期?!毙W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第六個階段——學齡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已近成熟,并且面臨著一些變化,開始從幼兒園時期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校園課堂學習為主轉變。因此,教師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首先需要了解小學生身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學習興趣影響小學生的整體學習
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和家長逐步培養(yǎng)。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的學習興趣會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進行機械教學而不關注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教學,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在小學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于幼兒園時期轉變較大,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的改變,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產生變化。
2.注意力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注意力的發(fā)展是伴隨著學生的身心發(fā)育而逐步發(fā)展的。在小學階段,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是每節(jié)課的前20分鐘,而一節(jié)課的時長為40~45分鐘,這樣會造成學生學到的內容不全面;其在課堂上會產生與學習不相符的行為,從而也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
3.學習焦慮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水平
焦慮是小學生從幼兒園教育向小學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問題,在小學階段常見的有考試焦慮、語言焦慮等??荚嚱箲]是指在面對考試時由于對考試的恐懼感,學生害怕考試,一想到考試就會緊張而無所適從。這種焦慮常常是由于家長、老師和學生個人對自己強烈的期望造成的。語言焦慮是學生在學習像英語這樣的語言學科時,由于自身語言能力而產生的不敢說、畏懼交流的情緒。這樣的焦慮會影響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自信心的發(fā)展。
4.學習動機尚不確定
在小學階段,學生尚未形成一個穩(wěn)定、明確的學習動機,他們的學習動機會隨個人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而變化。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時給予學生鼓勵,這樣學生的自信心會得到加強,對某一學科的學習動機將得到強化,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整體動機的增強。
二、課堂互動的作用
程曉樵中關于課堂互動的定義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交互作用的過程。無論是對教師的認識、對學生的看法,還是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都離不開課堂互動?!痹谡n堂上,教師使用課堂互動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能夠很好地融入學習。因此,課堂互動有如下優(yōu)勢:
1.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課堂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來促進課堂教學。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有著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這與該階段學生喜愛的活動相符,有利于學生在興趣和動機的激發(fā)下,進行有效的學習?!督换バ酝庹Z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交互性外語教學是我國目前外語教學研究的熱門話題,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開展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互動,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所提供的各種學習環(huán)境里開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建構意義,習得見識。”外語教學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互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可也看出互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優(yōu)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堂互動這一教學方式,通過互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2.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
在課堂上,由于學生的性格各具特征,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同:有的學生勇于舉手,但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害怕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課堂互動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平等的關系,對于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而言,互動中的小組合作能夠有效地緩解他們的焦慮狀況。這樣學生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中獲得知識,并且在一段時間后他們的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強。
3.有助于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
教師在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的前20分鐘,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很好,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但是到了后半節(jié)課時,學生會出現無精打采的狀態(tài),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如果教師有效地使用課堂互動,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在課堂互動中,教師可以運用問答、同伴互動、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在活動的變化中得到調整,不會因為單一的教學活動而厭倦,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也得到增強。
三、改善課堂互動策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互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習者學習隱性的知識,從而使他們在一個有意義的交流中發(fā)展語言能力。隨著課堂互動方法在小學課堂中的頻繁使用,課堂不再是沒有生氣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課堂中更多地出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問答,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學習興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通過在小學的聽課,筆者發(fā)現現階段的小學課堂互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亟待改進,如,課堂互動形式單調,互動內容深度不夠,互動頻率把握不好,學生多是被動地參加,為了體現互動教師總是在不斷使用“提問—回答”這一模式等。
課堂互動這一教學方式只有得到有效的使用,教師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孫澤文指出,課堂互動教學的基本原則為主體性原則、民主平等原則、自主探究原則與尊重差異原則。因此,教師要實現課堂互動的價值,需要遵循課堂互動的原則,對現有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1.了解學生的學習特征,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
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性較差,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概括能力還處于直觀、具體形象的水平。在教育低年級的學生時應注重直觀形象和游戲生動性;中高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學校常規(guī)訓練,自覺性、紀律性都有所增強,在直觀形象思維發(fā)展的同時,抽象邏輯的成分也開始增加。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歸納、演繹、內化和對比推理的思維方法。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位教師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在低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更多地采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互動活動中提高興趣、獲得知識。對于中高年級,在選取互動活動時應該盡量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注重運用啟發(fā)式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2.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合理選擇互動活動及內容
互動活動和內容的選擇是課堂互動得以有效實施的必要保證,在互動活動中常常出現互動活動過于簡單、互動效果不佳,或者學生難以理解互動活動等情況。因此,在選擇互動活動時,要根據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和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現階段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從而確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促進學生的積極探究
主體性原則,指教師和學生同樣都是互動的主體,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而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這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有效發(fā)揮,通過各種互動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好奇中產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從而在自主探究和與小組、同伴協作中獲得知識。
總之,教師采用課堂互動的教學方式,對于緩解小學生的學習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良好的課堂互動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課堂中,教師應多采用互動的方式,增強課堂互動的靈活性,并注重互動的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其在愉悅環(huán)境中習得知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2.
[2]于蘭.兒童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及心理障礙防治[M].??冢耗虾3霭婀?,2005.
[3]程曉樵.課堂互動中機會均等新世紀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曉申.交互性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孫澤文.課堂互動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