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優(yōu)化整合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新潮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多媒體、計算機、電子書、微課、網絡作業(yè)等等,到處都可以感受信息化的氣息。但是應用與有效應用之間仍有著天壤之別,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將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更要發(fā)揮其高效、形象、便捷的教學優(yōu)勢。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化教育;課堂教學;高效課堂
信息多元化已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時代迅速地發(fā)展,教學方式萬萬不可停留在單一的書本教學上,而是需要利用信息化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與資源多元性去激活課堂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激發(fā)學生們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欲。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信息與知識的交融生輝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們的信息素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符合時代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與發(fā)展,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并不鮮見,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電子書、微課、網絡作業(yè)、數學模型等,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信息化的氣息。然而,應用與有效應用之間仍有著天壤之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還要鉆研如何以其提高教學效率,內化學生學習動機。如,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邏輯性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在新課講解和習題操練時往往容易走神,從而降低聽課效率。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等信息化的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如圖片、故事、數學謎題等,帶領同學們一起討論,鼓勵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本文將從創(chuàng)造有效情境、化抽象為具體、理論服務實踐三個角度,發(fā)揮信息化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全新的、立體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體驗。
一、創(chuàng)造有效情境,興趣集中化引導認知
巧妙地利用信息資源是一項頗為復雜的任務,首要的工作便是利用多方面采集來的信息編繪出生動可愛又具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們的求知欲,使學生們深入其中,主動向老師提出疑問,深度地思考。這個時候,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與信息平臺,教師如何篩選內容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在選取信息資源時,切不可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泥潭,而要植根于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與班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撥云見日地選材用料。堅持“用得多,不如用得精、用得妙”的教學原則。此外,教學內容與多元化信息的銜接也頗為重要,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我們要做到自然過渡,以“激趣”“啟智”為核心,把信息技術用到點子上。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確定位置》,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學生要能夠根據數對的方式確定物體的位置,并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路人問路、學生指路的小視頻與所在地地圖來營造學習氣氛,也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孩子們,你們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家在哪兒的呀?
生:我們記著回家的路啦。
師:那如果老師要去家訪但是不認識路,你們能告訴老師清楚的路線嗎?
生:能!
師:真棒!但是你們仔細想想怎樣才能告訴老師你們家的位置呢?
(學生陷入思考)
師:來,孩子們,咱們先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完畢)
師:通過視頻,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方法——數對。今天老師帶了一份地圖,來找找我們的家在哪好不好?
生:好!
(在PPT上出示標有坐標的地圖)
這樣一個通過視頻以及地圖營造出的“找路線”活動,能極大地引起學生們的注意以及興趣,讓孩子們在找自己家的過程中逐步了解“數對指路”的方式。并且教師可在孩子們找坐標的時候鼓勵孩子們相互討論,促進彼此間的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獨立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無形中提高了教學質量。傳統(tǒng)的課本教學不僅會讓學生感到課程的枯燥,還有可能使孩子們錯過許多鍛煉自我獨立思維能力的機會,大大縮減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化抽象為具體,信息直觀化促進理解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孩子們缺乏完善的邏輯思維,許多課本上無法直觀表達的內容,如概念知識、空間圖形等,他們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消化起來更為困難。對于這樣的知識點,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數學謎題,巧設問題情境,以疑促學,逆向性地闡釋知識點的運用;也可以通過動畫短片、生活實驗、生活劇場等方式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相關知識點的體系結構。通過立體直觀的信息技術平臺,如微課、視頻片段、繪本動畫等,將難懂、易錯、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讓孩子們“看得到,摸得著”,激發(fā)他們真實的情感體驗。另外,通過化抽象為具體的直觀展現方式,在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同時能夠極大程度地促進孩子們理解掌握知識點。
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負數的初步認識》,本單元要求孩子們初步了解正數與負數的意義,使孩子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如溫度、海拔等,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簡單聯(lián)系。負數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范圍,孩子們可能會出現難以理解的情況。老師可以利用動畫或者圖片演示出正數、負數以及零之間的關系與區(qū)別。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jié)啦!又能學到新知識,大家開心嗎?
生:開心!
師:真好!不過在開始學習之前,老師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負數是什么嗎?
生1:老師,我知道。負數就是正數的相反。
師:哇,你們都養(yǎng)成了預習的好習慣,真棒!但是呢,負數可沒有那么簡單。來,讓我們先認真看一個小動畫認識一下負數。
(播放動畫)
師:動畫咱們看完了,誰能告訴老師負數、正數還有零的意義呀?
生2:老師,正數就是比零大的數,有一個正號,不過大家都不喜歡用這個正號。負數就是比零小的數,它有一個負號,不能去掉。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這樣利用信息化的教學化抽象的概念為具體,能夠讓孩子們迅速地理解新的知識點。
三、理論服務實踐,知識實用化提高效率
在學習知識后使學生們將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中是小學數學課程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老師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元的信息資源向孩子們展示與傳授和知識相關的生活實踐,強化課堂與課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知識點的彈性。老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課后小作業(yè),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小實驗室,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小實驗,讓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強化知識。這樣,孩子們在課余生活除了課本作業(yè)外,可以更多地接觸所學知識,不僅能夠鞏固知識點,更能夠提高知識實用化的效率。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百分數》的教學中,向孩子們展示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孩子們認識到使用百分數的簡便,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多用多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師:今天上課之前,老師要和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同學們想聽嗎?
生:想!
師:有一次老師的孩子去買衣服,遇到兩家店在賣同一件衣服,其中一位店主說:我賣的衣服只賣原價的二十分之十三。另一家店主說:我賣的衣服只要原價的二十五分之十六。請問去哪一家比較劃算呢?
生3:老師我知道,-=,大于零,所以第二家更劃算。
師:很好,還有沒有同學能幫幫老師?
生4:先將分母同時化為100,=,=,再來比較,>,所以第二家劃算。
師:真棒!同學們的方法真多!今天呢,我們就來學學這個“以一百為分母的分數”——百分數。
總之,創(chuàng)造有效情境,興趣集中化引導認知;化抽象為具體,信息直觀化促進理解;理論服務實踐,知識實用化提高效率。巧妙利用信息資源不僅能使課堂信息化、多元化、發(fā)展化,而且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當然了,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而要以其為有利助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智慧,結合實際認真做到妙用多元信息,提高效率,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