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蔥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課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結課要進行藝術化設計,要使其具有引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作用,從而讓數學課堂“余音繞梁久不絕”。
關鍵詞:數學教學;結課;藝術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一首樂曲,那么,結課就是樂曲的壓軸之音。美妙樂曲的壓軸之音總是能夠讓人回味無窮。因此,一堂好的課也應該給學生留下余音繞梁、意猶未盡之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優(yōu)秀的結課,既是對課堂教學內容條理化以及系統(tǒng)化的總結,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良好情感;既是完美的點睛之筆,并且也可以有效促進“三維目標”的達成。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應當加大對結課環(huán)節(jié)的重視,優(yōu)化設計,使其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引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從而讓數學課堂達到余音繞“課”、“思”猶未盡之效。
一、把課結成 “︴”——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小學數學應當是開放的課堂教學方式,音樂中的“琶音”用來渲染連綿不斷,氣勢宏大的氣氛。在結課時要讓學生在本堂課習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連綿不斷地拓展,給學生留下更為廣闊的課后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更加自由的學習氛圍。這才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才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情感,才能夠有效拓展數學思維能力。
1. “擴展式”結課
隨著學齡的增長,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在結課設計時,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擴展,以此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生成并實現系統(tǒng)化。
例如,筆者教學《加法交換律》一課,在結課時給學生出示了以下一組習題,并引導學生對其中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
85+23+15= 12+56+88=
67+48+2= 26+18+24=
等學生完成之后,讓他們分別闡述自己練習的過程,同時探討這一類型的題目運用了怎樣的數學性質,好處在哪里。經過簡單討論,學生們紛紛對自己的練習經驗進行總結,選擇出更快速、更便捷的計算方式。據此,我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在原先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加數,根據規(guī)律進行類推。
這種形式的結課方式,既可以加深對課堂教學重點的記憶,同時也實現了對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體會到其數學應用價值。這是對學生拓展式思維的有效訓練,更是為接下來的課程做下了完美的鋪墊。
2. “探究式”結課
在新課標中,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如果是在學習新知識,使用探究式學習比較普遍,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學習方式。實際上,在結課環(huán)節(jié)也同樣可以借助探究式,讓學生在回味的過程中激發(fā)更強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結課環(huán)節(jié)筆者進行了以下設計:先向學生分別展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以及六邊形,之后對學生進行提問: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那么其他圖形的內角和應該分別為多少度?可能剛開始學生會感到有些困難,之后筆者對其進行啟發(fā)式提問:“同學們,之前我們在對三角形進行內角和的計算時,采用的是什么樣的方法呢?”此時有的學生立刻想到是借助剪拼的方法。接下來便引導學生試著思考是否同樣可以借助剪拼的方式分別得出四邊形、五邊形以及六邊形的內角和。此時,學生們茅塞頓開。有的提出:一個四邊形可以分為兩個三角形,如此四邊形的內角和就是180×2=360度。還有的學生說:將五邊形進行剪拼可以分出三個三角形,所以其內角和應當為540度。甚至有學生還求出了六邊形的內角和,因為可以將它分為四個三角形,所以其內角和為720度。
此時,筆者以提問的方式結束了本課時的內容:同學們,按照之前推算的方式,如果是七邊形、八邊形或者九邊形,它們的內角和又分別為多少度呢?其中存在怎樣的規(guī)律?這個問題希望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的時間進行探究。
在上述案例中,依托于教學重點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引導并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其他多邊形內角和的求知欲,既是對課堂內容的有效鞏固,同時也是對數學知識廣度的拓展,更激發(fā)了學生課后的探究式學習。
二、把課結成“枏”——充滿激情,激發(fā)興趣
當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學生在經歷長時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已經非常疲乏。音樂中的“高音譜號”展現的是最優(yōu)美的旋律,給人以震撼之感。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結課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才能激發(fā)起小學生數學探究的興趣。
1. “動手式”游戲結課
“手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在結課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增加“動手比畫式”的游戲活動。既簡單又輕松,既可以緩解課堂壓力,放松學生心情,操作起來也不會過于復雜,甚至可以達到“一兩撥千斤”的教學功效。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在結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增加了以下的動手比畫游戲。分別為“降龍十八掌”和“食指神功”。前者是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鞏固“長方體有三組對面相同的長方形”這一教學重點內容并實現深度內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出長方體,用相對手掌分別表示其三對對立面,教師說一個面,學生就用手掌進行比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比誰的速度更快。后者與此雷同,需要兩人配合完成,用食指合作比畫長方體相對的棱,目的是為了鞏固并深化“長方體有12條棱”這一教學重點。
課堂尾聲開始的這個游戲,瞬間激活了課堂氛圍,在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課堂教學重點內容的鞏固以及深化,在學生的腦海中既形成了長方體面與棱的完整且清晰的表象,同時也是接下來相關教學內容的有利鋪墊。
2. “互動式”游戲結課
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結課環(huán)節(jié)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將其設計成“互動式”游戲。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結束教學內容,必然會激發(fā)學生興趣。
例如,教學“約數和倍數”一課時,在結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增設的互動游戲為“找朋友、出教室”。其規(guī)則如下:教師提前制作部分卡片,然后隨機向學生出示手中的卡片,如果學生的學號是教師出示的卡片的倍數,那么他們就能夠離開這個教室。首先出示的是數字2,此時學號為2以及2的倍數的學生都離開教室,接下來我又分別出示了數字5和3,此時學號為5和3以及它們的倍數的學生也離開了教室;這時,教室內有部分學生被留下,他們的學號為1,7,11,13, 17,19,23,29,31,37,41,43,47。此時,筆者提出問題:“老師現在應該出示數字幾才能夠讓你們都離開?”學生紛紛回答:“1,因為我們的學號都是1的倍數?!庇谑?,我根據學生提示出示了卡片1,剩下的同學全部都開心地離開了教室。
在這一游戲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將與倍數相關的知識進行了有效的總結,使學生能夠實現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掌握,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成效。
三、把課結成“(”——存疑啟智,鏈接課外
音樂中的圓滑線音符表示要唱得(奏得)圓潤、連貫、流暢。其實,小學數學結課也一樣,要把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有效拓展。簡單地說,就是當教學內容結束以后,教師們應該給學生留下疑問,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意愿,提升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數學的良好情感。在問號的引導下,使學生在存疑的過程中激發(fā)思維、啟發(fā)智力。
1. “啟動思維式”結課
數學是訓練思維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著重提出了這一點。對數學教學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是其最終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結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當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啟動其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在結課環(huán)節(jié)做出如下設計:
①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如下情境:小明在玩滑梯,滑梯與地面形成45度角。根據圖中情境,讓學生表述小明在玩怎樣的游戲,同時指出滑梯中的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②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如下情境:小紅在玩滑梯,滑梯與地面形成的角為20度,問小紅玩滑梯會有怎樣的感受?引導學生探討,并尋求答案:滑梯的速度會非常慢,因為滑梯和地面之間的角度很小。
③同樣還是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如下情境:小華在玩滑梯,滑梯與地面形成的角為80度。此時讓學生陳述小華在滑梯上會有怎樣的感受,在經過討論之后,學生一致認為:速度會很快,很危險,因為角度太大,坡太陡。
④此時教師進行總結以及引導式提問:如此看來滑梯和地面之間的角度不可以太小,太小會滑得非常慢,不好玩;同時又不能過大,太大的角坡度很陡,滑下來的速度太快就會引發(fā)危險。那么,這個角度應該多少才合適?需要同學們自己仔細觀察。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通過課件展示不僅充分理解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一教學重點,教師設計的結課問題還會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意愿,展開課后的主動學習,并深切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
2. “啟發(fā)實踐式”結課
《數學課程標準》還特別強調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當下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結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是對課后實踐活動的有效引導。
例如,在教學《測量》一課時,在結課環(huán)節(jié),筆者提出采用什么樣的尺子可以測量一個操場的長與寬?如何才能夠實現測量?學生們紛紛提出可以借助米尺、卷尺以及皮尺來測量。筆者并未給定具體測量的“尺”,只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并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探討,在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們決定在課后對操場進行測量。接著,為了輔助學生順利完成測量活動,筆者進行了如下引導式提問:
①哪種尺子才適合測量操場的長和寬?
②如果給你一條繩子,只有五米長,你可以實現這一測量過程嗎?如果可以請確定你的方法。
③你能想辦法測量籃球架的高度嗎?
根據以上結課問題設計,既總結了課堂內容,同時也激發(fā)起學生參與課后實踐的欲望。最后三個引導式問題對學生課后實踐也非常有幫助。第一個問題就是幫助其選擇更恰當的測量工具,其次就是暗示有效的測量方法,最后一個問題的設計是將實踐活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燃起學生更高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在這三個問題的幫助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們課后實踐的實際成效。
總之,結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一門藝術,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可以簡單地將結課局限在句號的范圍內,而應該把結課設定為省略號、感嘆號或者問號。這樣的結課方式才能夠真正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既是完成對課堂內容條理化以及系統(tǒng)化的總結,同時更是完美的點睛之筆;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啟發(fā)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