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波
(四川省岳池縣第一中學)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已經成為一項基本教學原則。教學思想的更新與進步,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越發(fā)突顯。立足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主要分析了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教學現(xiàn)狀;教學策略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發(fā)展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更新教學思想與課堂評價方式,才能提高教學活動的嚴謹性與科學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一、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更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依據(jù)。在過去的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認為課本中的政治知識點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沒有刪除課內內容,也沒有增加課外內容。恒久不變的教學內容,讓教師將教學方案用了又用,嚴重影響了政治課堂的活躍度,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當代高中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構建高中政治課堂,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合理調整課本教學內容的結構,并科學地增加與刪減內容,提高政治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比如,講解《文化與生活》這一單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文化對個人的影響這兩部分內容。主要涉及文化的定義、文化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yè)的關系、文化的作用與力量、中國文化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文化對人的影響及其特點等。文化,對于高中學生來講是一個并不陌生的概念,但只講解課本中的文字性、概念性描述,會讓文化變得過于深奧,不利于學生理解。這時,教師需要引入形象的課外教學資源,引入中外文化現(xiàn)象給學生簡單地解釋文化。講解文化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將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西方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這兩大現(xiàn)象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課外資源理解課內知識,在促進教學內容多樣化的同時,讓學生認可政治知識。
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更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思想
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師需要更新個人教學觀念。在高二政治課本中,很多政治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連,真實性強。同時,這些政治知識對于高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有塑造性作用。然而,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導致教學方法沒有吸引力。在教學改革的今天,高中政治課本內容有所變動,如果教師個人思想落后,其所承認的觀點與當代高中學生的觀點有沖突,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內容也不易于被學生接受。師生思想觀念的不對等,嚴重影響教學活動的深入發(fā)展。教師持有落后的教學思想,無法滿足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需求。
講解《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單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以及民族精神。持有陳舊教學觀念的教師認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是完全沒有爭議的民族精神,每一位社會公民都應當竭盡所能助人為樂,尊老愛幼。但高中學生認為,近年來公交車搶座、讓座鬧劇的出現(xiàn)以及碰瓷事件的增多,讓助人為樂與尊老愛幼變成一件有風險的事。在政治課堂中,當學生表達出這樣的觀點,如果教師馬上駁回學生的想法,課堂氛圍會變得異常尷尬。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個人思想,更新個人知識體系,增強政治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結合當代社會現(xiàn)實傳授最有時代意義的政治課堂。在助人為樂與尊老愛幼問題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道德綁架,在保護好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時,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更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
優(yōu)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是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的重要一步。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就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政治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一直以來,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政治課堂是死板、嚴肅、無趣的,一上政治課就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就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增強政治課堂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政治課堂中身心放松,快樂地汲取政治知識,有助于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更新高中政治課堂評價手段
構建一個完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師不得忽視教學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高中政治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政治學習情感建立與發(fā)展十分重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正確的切入點,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引導學生表達個性化的政治看法,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政治學習思維活泛,促進學生政治思維的完善發(fā)展。
綜上所述,突破傳統(tǒng)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設計與實踐政治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政治學習主動性,才能讓高中政治教學過程被學生所接受。跟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改革的步伐,調整教學心態(tài)與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是讓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所改觀的實踐。
參考文獻:
[1]岳蘭一.新時期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5.
[2]陳浩.高中政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智能城市,2016(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