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萬
摘 要:培養(yǎng)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幫助高中生建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世界觀,是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但從我國目前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并沒有完成這一重要任務。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核心素養(yǎng)教育模式開始逐漸被重視起來,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還能有效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科核心概念,促進高中生物學科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設計
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包含了大量基礎概念、理論和原理,它關系著學生生物科學概念體系的建立,是學生學好生物學科的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中教育仍然屬于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核心素養(yǎng)教育模式符合新課改“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模式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促進生物學科教育進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生物學科教育中充分運用核心素養(yǎng)教學模式,能夠幫助高中生建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世界觀,還能為生物科學領域培養(yǎng)出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zhì)人才。
一、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概念
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不僅包含了生物科學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研究人員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情感、價值觀等,還包含了生物科學領域的探究能力。對于高中生來說,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要激發(fā)學生生物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利用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目前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現(xiàn)狀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了高中生物學科教育的發(fā)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都是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被動聽講,課下重復做題,背誦知識點的模式。高中生物學科中含有很多比較抽象的基礎概念,機械化的“填鴨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難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礎概念,常常同一個知識點換種方式考查就做不出來了。教育模式的落后還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缺乏創(chuàng)新和探究意識,只會做題,實踐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國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師的任務重,教學壓力大,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和班級升學率高低成為衡量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教學能力的標準,致使高中教學更偏向于應試教育,忽略了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
2.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高中生物學科概念很多,加上“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課堂氛圍比較嚴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對枯燥的基礎知識、理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證。
3.部分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不足
隨著多媒體平臺的普及,教師們也開始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但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過去,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水平,只是將過去的板書“搬”到了電腦上,這樣的教學課件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合作意識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學校教學設備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門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科,需要通過一些生物實驗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但一些學校教學資金不夠充裕,沒有能力為生物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設備和實驗用具,缺少硬件設施基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只靠教師的描述、學生的聯(lián)想是不夠的,必須讓學生看到、聽到、親手操作過才能完成生物知識的內(nèi)化過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
1.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觀念
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核心觀念的培養(yǎng)。根據(jù)我國《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生物核心觀主要是學生通過生物學基礎理論概念的學習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個基本的生物學科認知框架。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自己要從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煉生物學科的核心觀念,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教學能力,以滿足教學需求。
2.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1)豐富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設情境是近些年來常用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也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靈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時,就可以播放一段視頻來活躍氣氛,提出問題。比如,很多古裝劇會運用“滴血認親”的方式來鑒定親子關系。教師可以播放相關電視劇片段,然后詢問學生“滴血認親”是否真的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為什么?美劇中經(jīng)常用DNA鑒定來找出兇手,那么DNA為什么可以確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給你一份DNA鑒定報告,你能分析誰是罪犯嗎?等等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師生交流順利了,教學效果自然就達到了,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舉辦生物知識競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氛圍。
(2)巧設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設出貼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給學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細胞的構成,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有什么區(qū)別。有了教師的提問,學生就能夠根據(jù)問題找到相應的切入點來解決問題。這時,教師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實驗,通過成員自己動手操作,共同觀察、思考,總結實驗結論,找到問題答案。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也能加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誼,促進班級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以引導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3.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克隆技術一直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用相關電影片段如《生化危機》引入現(xiàn)代生物技術,讓學生分為兩組,辯論克隆技術的利與弊,繼而延伸到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社會倫理,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科學、理性的情感態(tài)度,形成對生命科學的初步認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高中生物學科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制約了高中生物教育的發(fā)展。因此,高中生物學科應該積極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用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推動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優(yōu)化教學設計,加強學生核心觀念、生物科學素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斷豐富教學形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我國生物科學領域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俞紅成.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培養(yǎng)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6(8):18-19.
[2]劉 凱.基于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6(21):99.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