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利
[摘 要]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和參與者。通過對兩個教學片段的剖析,指出只有把舞臺讓給學生,把獲取知識的機會還給學生,才能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靈活處理生成,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預設與生成;貼近學情;隨學而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8-0045-01
關于教學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話題,今天再度提出來,旨在探討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如何科學地把握課堂的去向,如何更好地貼近教學預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力四射。
【案例一】師:這里有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你能把它們拼成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大三角形。
師:對于拼成的長方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它是由2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能夠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從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中能得到這個結(jié)論嗎?
生2:可以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大家都很聰明,現(xiàn)在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嗎?
【案例二】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面積的計算方法,你還想計算誰的面積呢?
生:梯形,圓形,三角形……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先研究三角形的面積。你打算怎樣研究呢?
生1:把長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得到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的一半,長方形的長是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是三角形的高,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生2:我們是把2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在一起,發(fā)現(xiàn)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思考】
1.預設應貼近學情
教學預設是什么?是劇本,是腳本,是師生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份“劇本”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推進“劇情”發(fā)展的過程中呈現(xiàn)的態(tài)勢也大相徑庭。
案例一中,教師給定學具,讓學生在既定的框架中操作,這樣的實踐只能算是經(jīng)過,而不是經(jīng)歷,更談不上學生感知的積累和視野的拓展,學生很難獲得深刻的感悟。案例二則給予學生很多的機會,學生既可以在剪紙中,也可在折紙中、拼圖中獲得知識。不一樣的實踐,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這種學習情境中,學生的感知必定豐富。
從學情入手,從引導學生反思處著力,教學預設就會為有效學習助力,成為快樂學習的基本保障。
2.預設應關注探究
精心設計是教好數(shù)學的基本保證,精簡設計是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因此,教學預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解讀一個個數(shù)學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知識的真諦。
在案例二中,教師的放手體現(xiàn)了教學的智慧,教學預設不再是教學的緊箍咒,它加速了學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學生探索熱情的再現(xiàn)。這種靈活多變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掌控,讓數(shù)學教學流淌著智慧的靈光,更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案例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學生能夠動手實踐了,在活動中也有發(fā)現(xiàn)了,但教師提供的實踐素材是固定的,是單一的,這樣一來,學生的選擇是有限的,思維的空間也是狹窄的,學生被動執(zhí)行操作指令的痕跡是明顯的。這樣的學習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3.生成應充滿靈氣
學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因此,教學應在預設的架構(gòu)上進行適度、適宜、靈活的刪減,使之更加符合課堂教學,貼近教學走向,讓課堂充滿和諧與靈動。
如案例二的后續(xù)還出現(xiàn)了這樣的對話“我有一個新發(fā)現(xiàn),把三角形的頂角部分剪下來后可得到梯形,再沿梯形的中位線剪開,也能拼成平行四邊形!”“不對!你剪下的那部分放哪了呢?”……學生有直覺思維,它是一種靈感,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此,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讓爭辯使學生的感知越加清晰,讓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
學會傾聽是教師的本能,如果教師只盯住教案的走向,那么學生精彩的爭辯我們永遠也看不到,也許學生的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也會湮滅。把學生看成人,一個鮮活的人,不僅是教學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更是教學機智的再現(xiàn)。
正視課堂中的意外,是預設的體現(xiàn),也是生成的智慧。善于利用好這些因素,一定會讓學生的思維擦出絢麗的火花,更能打造一片寧靜的學習天空,使學生自由的天性得以張揚。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