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軍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這些要求,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上出語文教學的特點來。而這“特點”,筆者把它稱之為“語文味”。
程少堂老師曾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深處。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就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弊衷~是極其重要的語文元素,語文味正是從對具體詞句的分析與鑒賞中散發(fā)出來。教師應考慮語文的本體,努力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何謂“語文味”?依我之見:品“文題”,品“詞語”,品出“情感味兒”。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文字 語文味情感味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227-02
一、品“文題”激發(fā)情感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們透過題目,可以捕捉到許許多多的信息:文章的體裁,故事的梗概,寫作的脈絡,作者的觀點……文章,通過題目這一眼睛,向讀者暗送秋波,眉目傳情。課文教學的第一步,就要品讀文題,抓住了這一點就牽住了牛鼻子。
如:四年級語文下冊2.《桂林山水》解題——看文題文就知道本文的重點是寫桂林的“山、水” 。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欣賞桂林的山水吧!這樣小學生會不及待的走進課文去感知桂林的“山”、 “水”。
二、研讀,品“詞語”誘發(fā)好奇心
例如:教學四年級語文下冊2.《桂林山水》時,通過“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個“甲”字的品味,凸顯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誘發(fā)了讀者(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急于往下讀的感覺,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
三、讀出語文味兒
語文味是讀出來的,反復地讀、思考著讀、美美地讀。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才能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在閱讀課上,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交流對話,理解表層材料的含義,進而體會更深意蘊。閱讀形式有默讀、朗讀、速讀、跳讀等,我們應該根據(jù)教學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樣才能有層次性地訓練。
例如:通過讀《桂林山水》一文的二、三兩段,特別是 “漓江的水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這種排比的寫法,形象地寫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三個“真”字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贊嘆。句式上的嚴謹,增強了朗讀時的語勢,也能加強表達感情的力量,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品讀” 《桂林山水》就要引領學生讀得有音韻、有格律。這“品讀”直接表達著學生的情緒,漸漸地,學生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緒的心律,也同這漓江的水匯聚在一起。 “并同它一起運動、變化;同它一起奔騰、起落,也成了“清”、“靜”、“秀”的有情感的有心率的“水”了;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和“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運用這樣的比喻生動逼真地再現(xiàn)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tài)和色彩明麗,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靜態(tài)美,使讀者更加領略到桂林山水的壯美景色。
作者在寫漓江水時與大海、西湖相比,這些景物人們都比較熟悉,甚至有的曾經(jīng)游覽過西湖、大海,作者用“從來沒有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充分表達了作者看見漓江美景時的驚喜與贊嘆之情,也更加引發(fā)了讀者的興趣,使人產(chǎn)生一種立刻就想去觀賞一番的沖動。
作者用富有詩意的優(yōu)美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把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沒有去過桂林的人們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受到了美的陶冶,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運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使人產(chǎn)生一種急于往下讀的感覺,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課文結尾處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既照應了開頭,使文章內容更加融為一體,又仿佛把讀者帶入美景之中,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四、品出“情感味兒”
注重情感的體驗是《語文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語文課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shù)的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色彩,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品評這種情感,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不能對文章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節(jié)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能對表現(xiàn)這些內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對課文情感的體驗、感悟是至關重要的。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教學情感亦一樣。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伴隨著對文本認識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那么,這教學活動便是干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扒楦小笔欠瘛肮缠Q”,是教學情感,乃至教學活動的關鍵。
例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描繪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畫面優(yōu)美,詩意盎然。妙在詩人寫景不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寫眼中所見之物,而是通過他的所聞,所想去推想描繪,讓讀者從他的所聞、所想的描繪中去體驗。這樣,教師就要把學生帶到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去,體會那夜間的春雨,曉來的晴空,溫和的氣候,歌唱的小鳥,遍地的落花。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觸其物,如聞其聲,似乎看到了圖畫,嗅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啼,自然地聯(lián)想到春天的青山滴翠、綠水潺潺、垂柳依依、小草青青;春天的白云悠悠、鮮花艷艷、鳥雀啼啼、炊煙裊裊;春天的田園幽雅、野外郊游、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這樣的活動是審美的活動,學生才會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五、結語
總之,我認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就應該有朗朗的讀書聲,應該有濃濃的情感體驗,應該有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自然滲透,應該有自然和諧的教師與學生互動場景。
參考文獻:
[1]程少堂.“語文味兒”理論構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13期.
[2]尤莉.讓語文課堂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J].教學與管理,2009年20期.
[3]楊德科.讓學生把課文讀出彩來[J].時代教育,2009年3期.